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首页>编读网来 > 正文

青年记者2010年6月上评刊

2010-07-08 16:28:40

来源:   作者:

摘要:

    ①本期封面设计很有意思,很有看点。人的头部剪影的顶端敞开着,代表各种信息的符号在膨胀,拥挤不堪,如涌泉喷发,溢出大脑,不知有用还是无用。图案的上方《信息滥载之害》的前沿报告标题十分醒目。图案构思与前沿报告标题结合紧密,相映成趣,起到引领读者和启发导读的效果。
    ②本期前沿报告由于封面设计先入为主,吸引读者饶有兴致地阅读,并产生相应感想。信息是绝大部分媒体提供的,受众的素质和品位要求各不相同,他们获取信息的种类亦不相同,这就给大众媒体刊载信息提供了难度,什么是有用的适众的信息?什么是无效的、无意义的信息?这些问题很难回答,几位作者的文章也都有不同的认识和答案。“信息成瘾”、缺少信息怎么在当今社会上生存?“信息过载”、没有信息的媒体谁去浏览和光顾?受众应该有识别和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的权利和能力。同时受众对自己的超载或过时信息亦应及时清理、删减。精力和物质上的浪费是有的,对媒体公信力造成的一定危害也会产生,但是人们无法将信息定义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无用的。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媒体从业人员的聪明才智不断发挥,以及不同受众群体的取长补短、精于筛选,信息滥载之患定能积极有效地解决。
    ③《报社、报人与成长成才》的特约专稿很有思想深度,很有专业水准,既是大报集团老总的成功经验之谈,又是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读后感到很亲切,很有教益,很有帮助。这是一篇有的放矢、很有特色的专业新闻培训教材,值得研读。
    ④《我们还年轻,我们在路上》是首届大众青年新闻创新奖获得者的感言,风华正茂的肖像和他们的新闻创新感言,读后令人振奋。近年来,读者看到的许多优秀新闻报道稿件和先进典型事迹,有许多就是出自他们之手。与时俱进,竞相出新,长江后浪推前浪,党报的事业后继有人。让我们从此看到了新的希望。贵刊应该多角度、多侧面,拿出更多的栏目和版面来,反映和介绍“青年记者”的风采和事迹,在“三贴近”中与“青年记者”再贴近一些,让他们更爱《青年记者》。
    ⑤《一名摄影记者在玉树的5天5夜》是记者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舍生忘死拍照片、抢新闻的亲历亲为,事迹是感人的。令人感到可惜的是,早在上个月《中国记者》就已经刊发该文,尽管事迹很生动,作者也很真诚,可迟到的稿子,又一稿两投,读者再读起来就觉得味道差多了。我想,对于好素材、好稿子,编辑同志应该早约稿、早编排、早处理,对于一稿多投的好稿最好应该与其他刊物同步刊发,如果迟了,就没有再用的必要了。非要刊用,可请作者变换角度内容,内容重复的东西最好忍痛割爱。这也是消除“信息滥载之害”应采取的措施。
    本期文字差错极少,读来十分流畅。只看到两处:
    P22二栏:“应当把纱帽看得轻一些”                          (乌纱帽)
    P95三栏:“媒体内的职责”                                    (分)

 

    特约评刊员 李惠东
    2010年6月30日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