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传媒教育 > 正文

境外实习:高校新闻教育的国际化实践

2016-08-31 13:50:30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8月下   作者:董光鹏 宋欣政

摘要:  通过高校新闻教育的国际化实践,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技能过硬、深谙国际传播规律的新闻人才,从而为新闻传播业输送新鲜血液,以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外宣旗舰媒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其中,“连接中外、沟通世界”意味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仅需要新闻传播业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还要在高校新闻教育上下功夫。通过高校新闻教育的国际化实践,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技能过硬、深谙国际传播规律的新闻人才,从而为新闻传播业输送新鲜血液,以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外宣旗舰媒体。境外媒体实习,正是实现新闻教育国际化的一种尝试。

  新闻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意味着教学、科研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合作与发展,它是全球多元观点交流碰撞的动态过程,通过把一些国际理念与管理方式引入到高等教育,培养兼具专业技能和全球视野的学生。为适应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加速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例如,支持中国高校与世界高校展开一流合作、鼓励学生出国留学和国际学生来华留学、中外合作办学、建设孔子学院等。

  新闻教育的国际化是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国际传播力、提升国家话语权的必然要求。为了满足“地球村居民”的信息需求,新闻资讯的传播打破了过去国家之间的物理界限,信息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通,新闻传播的国际化特征日趋明显。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因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新闻信息的流向并不合理,国际新闻传播存在不客观、不平衡、不公正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的新闻教育,必须以一种全球的视野和崭新的姿态迎接一切机遇和挑战。”①

  实现新闻教育的国际化,有多种方式。例如,美国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新闻传播学院的国际化培养路径是,确立国际化办学理念、招收国际化学生、在全球范围招聘优秀教师、开发国际性课程与项目、建设国际化的校友智库。②而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新闻院校通过输送学生出国交流、引进国际师资力量、改革传统课程体系等方式积极探索新闻教育的国际化路径。其中,境外媒体实习是众多新闻教育国际化尝试中的一种。

  创造境外媒体实习机会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聚集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这使得在京新闻院校在实现新闻教育国际化、培育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由中宣部、教育部及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支持开展的“国际新闻传播硕士海外实习项目”就面向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通过“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办法,最终通过面试的获选者将前往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新社六家中央级媒体的驻外分支机构实习3~6个月。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则定期选派优秀学生到美国时代华纳公司、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香港TVB等机构实习,从而确保10%~15%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境外媒体的实习与交流。其中,与香港TVB合作的实习项目已开展了十多年,先后有20多名优秀学生赴TVB新闻及资讯部学习交流。

  暨南大学作为“百年侨校”,在海外华人交流、华文媒体研究方面拥有丰富的资源。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培养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分别与《南方日报》海外版“今日广东”、《印度尼西亚商报》《欧洲商报》等新闻机构共建海外华文媒体实习基地,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试图打造海外华文传播教育中的“黄埔军校”。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则秉承“国际本土化,本土国际化”的办学宗旨,在李嘉诚基金会的持续资助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境外实习机会。学院先后选派学生到台湾地区媒体(中央通讯社、台湾旺报、NOWnews、中天电视台、TVBS等)、香港地区媒体(香港大公报、星岛日报、AM730、有线电视台、澳亚卫视、中新社、商报等)、马来西亚媒体(ETV等)、日本媒体(AriTV等)等境外媒体实习。

  培养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通过境外媒体实习培养国际新闻传播人才,不但使学生获得外文交际水平和新闻业务能力的提高,还拓展了学生的世界眼光和国际思维,帮助学生从不同文化价值、观点、态度出发,观察与认知国际交往中的各项议题。

  “跨文化交际是指,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者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③境外实习提供了跨文化交际的广阔空间,学生在境外实习交流,除了工作中要与当地人打交道,工作之外也要与当地人进行生活沟通,这都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机会。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社会环境、规范系统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之初,难免产生文化碰撞、交际隔阂甚至人际冲突,这往往与学生对境外国家或地区的刻板印象、偏见以及自身文化或国家优越感密不可分。但如今,面对陌生新鲜的环境,长期被置身境外就要靠学生自身主动去触摸和体验他者文化,从而打破了拟态环境呈现的部分真实,减少对境外国家或地区的偏见,学生认识到世界多元价值的存在范式,从而更加理性地看待跨文化交际中的分歧与冲突,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新闻传播工作者。

  在国际新闻传播的一线,学生锻炼与学习到的不只是业务技能。在日后的国际新闻生产与制作中,他们能够以尊重个人价值、寻找文化共同点的立场态度出发,选择对方文化传统可以接受的方式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虽然境外媒体实习已经在国内诸多新闻院校展开,但并不是所有的院校都有条件为学生创造境外媒体实习机会,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境外媒体实习也存在一些问题。

  1.实习媒体非真正的境外媒体

  境外媒体实习单位,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党和国家主管的外宣媒体,另外一种则是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本地媒体。从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需求来说,新闻院校对这两类实习单位都需要派遣实习生,尤其是后者。但就目前而言,境外媒体实习多是依靠新华社、中新社等国家媒体的驻外分支机构,这导致实习生虽在境外,但大部分时间仍与国内媒体人交流,新闻生产制作也多受国内体制机制影响,并不能完全掌握国际新闻报道的话语方式。要了解境外民众的视听阅读兴趣,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就需要新闻院校派遣实习生去“土生土长”的境外媒体实习,尤其是纽约时报、美联社、英国广播公司等具有广泛世界影响力的本土型境外媒体,以更好地掌握国际新闻的生产规则与传播机制。

  2.语言沟通不畅

  熟练的外语交际水平是境外媒体实习的第一要求,但是在新闻院校,特别熟练掌握一种或多种语言的学生只是少数,这使得很多业务能力优异但过不了语言关的学生无缘境外媒体实习,境外实习也因而成为一种小众项目。为了避免实习生的语言交流障碍,新闻院校可以让部分学生在以汉语为报道语言的华文媒体机构实习,增加在港澳台与部分东南亚地区华文媒体机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例如,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就为外语能力不突出,但在其它方面非常优秀的学生提供了在台湾、香港两地媒体实习的机会。另外,境外媒体实习对摄影、摄像记者的语言要求并不高,完成基本的拍摄任务是该类实习的重要考核标准。所以,新闻院校在这些特定类型记者的选拔上,可以适当降低选拔标准,语言能力只要满足日常基本的沟通即可。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新闻院校在选拔学生时对语言使用的考核标准制定不合理,仅以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雅思或托福书面成绩作为唯一的参考标准,使得学生在外文学习中以考试通过为目标,不重视语言的日常应用。

  3.经费支持匮乏

  组织境外媒体实习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新闻院校来说,都是非常大的开销,这也是限制其它新闻院校开展境外媒体实习的因素之一。在经费支持匮乏的情况下,各地新闻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开辟多元的资金支持通道。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作为国内一流的新闻院校,借助自身的资源优势,与政府相关部门展开合作,组织多位优秀国际新闻传播硕士赴海外实习。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是地方院校,但依靠李嘉诚基金会的大力资助,也能为学生境外媒体实习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2007~2015年,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仅境外采访项目就遍布三大洲的13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名老师参与,181名学生受益。

  结  语

  我国的经济实力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国际话语权未伴随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提高。在这一背景下,“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对于高等新闻院校来说,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贯彻落实新闻教育的国际化战略。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汕头大学等高校都已开始尝试通过境外媒体实习来训练具有潜质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但在实习单位的选择、语言的沟通、经费的支持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制约着高校开展境外媒体实习项目的深度和广度。

  为此,党主管的境外媒体及其分支机构,应以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国际主流媒体”为目标,为学生增强国际新闻传播能力提供更多实习机会;针对学生的基础教育,应增加外文学习中口语表达、书面书写的教授与考察权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高校要注重专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通过与媒体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寻求政府专项资金支持、有效利用民间资本等方式为境外媒体实习提供保障。以上三个方面,是扭转我国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匮乏局面的有效途径。

  注释:

  ①申凡 陈奕奕:《新闻教育本土情怀下的国际化选择》[J],《学术界》,2005年第2期

  ②罗良清:《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15年第5期

  ③吴为善 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M],商务印书馆,2009年4月第1版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8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