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首页>理论视野 > 正文

从“新闻消费者”到“新闻生产者”

2008-08-21 14:44:38

来源:   作者:

摘要:——浅析博客时代的公众角色定位

  ●  杨晓丽

  随着网络的发展,博客开始大行其道,并迅速为互联网带来第二个春天。根据世界著名博客站点Technorati2007年的统计,全球每天都有超过10万个新博客诞生。博客的盛行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模式,也使新闻传播的主体悄然发生改变,一种新现象正应运而生——普通公众通过网络日志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以我国为例,在今年发生的地震、雪灾等重大社会事件中,大量关注事件发生发展的新闻博客充斥着网络,汇聚成一股新闻报道的新浪潮。
  在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时代,公众通常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然而博客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报社、电台和电视台不再是新闻生产的唯一工厂。在博客的强大影响力下,公众正在跨越一条“新闻消费者”与“新闻生产者”之间的传统界线。

  传统媒体影响下的公众角色:被动的新闻“消费者”

  在传统媒体的运行方式下,普通公众通常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他们遵照媒体事先设置好的议程,接受媒体单方面传播的信息。公众了解、获取新闻的过程实际上是“消费”媒体提供的信息,或者如李普曼所说,这种信息只是“媒介对于事件的理解”而已。
  1950年, 传播学者怀特提出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他指出,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媒介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极少数。对广大受众来说,他们只不过是被控制的客体,处于传播过程的末端,面对丰富的信息资源只能被动地选择接受。怀特关于“把关”模式的阐述为我们理解传统媒体影响下的公众角色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从传统媒体的传播实践看,公众在大众传播中也无可避免地扮演着被动的角色。在新闻传播的实际流程中,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程序大致是: 记者发现新闻事实→编辑审稿把关→媒体传播至受众。在这种单一的新闻采集方式与单向的信息发布模式下, 传统媒体实际上垄断了信源, “把关”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公众也自然丧失了话语权,成为完全被动的新闻“消费者”。

  博客时代的公众角色:主动的新闻“生产者”

  博客的出现使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到新闻报道的队伍中,成为积极主动的新闻“生产者”。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无处不在的优势,成为突发事件的抢先报道者
  以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为例,全球第一张现场新闻图片来源于身处爆炸现场的英国市民亚当·斯塔西。爆炸一发生,斯塔西即用手机拍下照片并发送给朋友阿尔菲·丹恩,后者迅速将照片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中。从这一案例来看,以“博客”为主体的公众正是依靠快速及时的“第一手”报道,在与媒体专业记者的竞争中大获全胜。对此,Grassroots媒体网的创始人丹·吉尔默发表评论说:“以往的历史由新闻记者撰写,但现在的历史由人民大众书写,这是很重要的一种转变。”
  2.借助无所不晓的本领,成为内幕隐情的独家揭发者
  很多博客作者成为内幕隐情的独家报道者,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美国“博客之王”德拉吉。
  1998年1月18日,美国公民德拉吉在其个人博客“德拉吉报道”上发布了消息: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与一名23岁的白宫实习生有染。德拉吉在传统媒体犹豫不决的时候大胆将克林顿的丑闻抢先公布在博客中,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开报道克林顿绯闻的人。此后,他又在“9.11”恐怖袭击、总统选举等重要时刻发布了夺人眼球的独家信息。这些报道吸引了众多访问者,也使“德拉吉报道”成为全球最著名的新闻博客之一。德拉吉将其成功归结为“关注名人”,而实际上他是利用博客的特性发挥了自己消息灵通又大胆敢言的优势。
  3.凭借无所不及的视角,成为重大事实的另类诠释者
  传统媒体记者在报道重大事件时,往往采取相对单一的视角。他们只是为受众提供了一面放大镜,透过它来放大新近发生的事件,让公众及时看清楚他们可能忽略或看不清楚的信息。但是博客却向公众展示了一面多棱镜,人们可以透过它从多个角度认识世界。在博客的推动下,一个事件将被放置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进行解构,关于该事件的报道也将呈现多重视角。
  在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当地平民帕克斯· 萨拉姆创建了名为“拉德在哪里”的博客,该博客在整个战争期间拥有超过一百万的点击量。萨拉姆在博客中讲述了他的生活细节,比如他在当地买不到新书等。在其中一篇日志里,他还描述了发生在附近一处旅游景点的爆炸事件:“前一天游客们还在这里拍照,第二天就尸横遍地了。”通过写作博客,萨拉姆对传统媒体的主流报道进行了补充。他通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阐释了一位普通民众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战争的认识。与传统媒体上单调乏味的新闻相比,这样的报道更有真实感,更具人情味,也更能打动人。
  4. 通过无拘无束的交流与互动,成为原始信息的补充修正者
  大众传播模式的弊端之一在于传播是一对多的单向传播,缺少反馈与互动的环节;与之不同的是,博客的传播方式不仅是点对面,而且受众可以自由发表评论,传播中的交流与互动几乎不受任何约束。博客作者将自己与访问者的关系视为平等,他们鼓励访客留言评论。通过将一位普通的新闻消费者拉入事件讨论中,博客作者又使另一名被动的阅读者转变成主动的参与者。与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相比,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进一步补充不完备的信息、修正不准确的信息。
  在过去,这些是媒体编辑的职责;但有了博客,过去专业编辑具备的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在普通公众身上也得到了体现。
 
  原因分析与结论

  博客时代公众角色定位的转变,归根结底是由博客本身具有的特性所决定的。
  1.即时性。由于博客以日志的形式写作,所以可以随时随地报道新闻,甚至做到与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步,这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组织采访、赶往现场的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此外,博客的文章可以即时更新,无需经过严格繁琐的审查过程,作者本人即可成为传播内容的“把关人”,也因此获得了话语自主权。
  2.开放性。每个博客都有对应的网址,只要博主不设限制,其他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阅读和评论,这就使博客由个人空间转变为公共领域。当普通公众进入公共领域的门槛完全消失,他们就理所当然地获得了话语主动权,在传播过程中的角色也随之发生转变。
  3.个人性。博客是一块私人领地,博主可以在极度个性化空间里自由发表观点言论。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从独特的视角、用独特的方式对事件做出全新的诠释。
  4、互动性。博客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项传播模式,使访问者与作者之间实现了实时互动,对话的结果必然使公众的声音得到进一步放大。
  博客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特性,改变了大众传播中话语权的分配。美国《连线》杂志曾在给“新媒体”的定义中写道:“旧媒体使用两分法把世界划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阵营,我们不是作者就是读者,不是广播者就是观看者,不是表演者就是欣赏者。这是一种一对多的传播。”但是,博客的出现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线,而公众一旦拥有了话语自由权,他们在传播中的角色定位也必然随之改变。当人们从“新闻消费者”转变为“新闻生产者”的时候,“受众是上帝”这句话便有了更广阔的内涵。

  参考文献:
  ①[美]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晋晓兵  杨芳芳:《网络时代谁做主:兼议博客、播客对把关人理论的冲击》,中华传媒网,2005年11月17日
  ④杨琳桦:《博客时代的“公众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7月13日
  ⑤胡泳:《新媒体环境下的参与式新闻》,搜狐网,2006年4月23日
  ⑥Millin, Leslie: Idols of the Tribe. Queen’s Quarterly, Sep. 22, 2003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

  来源:青年记者2008年7月中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