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首页>理论视野 > 正文

图像传播对现实的建构

2008-10-14 19:26:06

来源:   作者:

摘要:

  ●  李德团

  图像在电视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图像传播带来的是人们“看”世界方式的巨大变革:电视技术的革新已经跨越了时空的障碍,电视延伸的是人们的耳朵和眼睛,它通过非线性编辑处理,以蒙太奇的技法将不同的图像组接、建构成一帧帧貌似真实的现实图景。而电视图像的稍纵即逝,留给人们的思考时间非常有限,再加之图像本身的感性、直观、形象等视觉特征造成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导致人们在不断的图像接触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影视和广告无疑是电视这一“视觉舞台”上的典型表演者,势必影响人们的媒介消费,因此,分析两大图像如何建构现实有其必要性。

  影视图像传播对现实的建构

  影视作为艺术形式,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又可脱离生活而人为虚构。影视剧借助影视图像的合成加工,在电视媒介上大行其道,并辅以蒙太奇、镜头、音响、节奏等影视技法的运用,使得影视图像的呈现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让人不得不叹服影像表征的魔力。于是人们跟随影视图像融入了影视营造出的“生活片断”中——可能是部分真实的现实图景的叠加,又有可能是完全虚幻的拟现实场景。
  当影视“源于生活”时,将现实图景中的种种现象通过图像的剪辑一一表现出来,影视图像由此贴上了“现实接近性”的标签,拉近了传受之间的空间距离,它总是力图把现实世界中的种种发生在人们身边或有所耳闻的各种现象通过镜头组接在一起。镜头呈现的是“典型现象”,建构的是现实世界,赚取的是观众的欢声笑语和替代性快感。毕竟,这样的纪录离我们的心理距离实在是太近了。
  当影视“脱离生活”时,影视将现实的各种想象杂糅在一起,以夸张、虚拟的图像极力渲染想象,这样的处理尽管已经剥离了现实,但是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想象又可在影视中找到“原型”,想象的“虚”这时已经转变了影视图像中的“实”,满足的是人们的窥视欲和好奇心,提供的是一种虚拟的狂欢、快感、幻想,这是语言文字所不能比拟的。
  无论影视是源于生活还是脱离生活,影视图像都力图通过建构起虚幻的图像世界来重构现实世界中的种种现象、想象,人们在观看影视图像的满足中对现实进行了再认识,心理上建构了另一个“现实世界”。

  广告图像传播对现实的建构

  电视媒介上的广告图像对现实的反映是矛盾的:它一方面通过创意、策划,以包装的形式形塑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为普通商品人为地附加某种身份、价值,试图脱离本来的真实;另一方面却想通过这种附加值的虚拟表达,诱劝人们消费现实中的商品。
  消费主义的蔓延是广告图像大量传播的温床。物质生产的巨大发展,导致商品供应远远大于商品消费,社会不可避免要由生产导向走向消费导向。广告无疑是这种导向的风向标,它制造出的图像美景有一种视觉上的魅惑力,现实中的普通商品已经在广告图像的传播中变成一种身份符号,从而导致商品这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与虚假意义“乘虚而入”的还有广告图像的“仿像”所制造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的获得是以虚拟瓦解真实、占有付出金钱为代价的。广告图像通过这种人为制造的超现实图像将商品的实际效用完全剥离,并以大量煽情、刺激的图像诱劝人们的消费行为,商品的使用价值这时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商品被广告图像所附加的“意义”、“身份”、“资本”——这正是消费导向性社会中普通商品的能指和所指关系在广告图像传播中发生的重大变迁。
  无论是电视上的影视图像对现实世界的建构,还是广告图像对现实世界的形塑,都在以视觉的形式刺激着身处媒介环境中的人们:在影视图像的传播中替代感受建构化的现实;在广告图像传播的“幸福美景”中消费现实的普通商品。这再一次印证了当代英国社会学大师吉登斯的观点:“在现代性的条件下,媒体并不反映现实,反而在某些方面塑造现实。”
  人们被淹没在图像的世界中,再加上电视技术的日益发展,已经使得虚幻世界逼真化、现实世界图像化。电视在不断提供形形色色震撼的图像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看”世界的方式,却从来没有提醒过人们:看到的不一定就真实,看到的不一定就理解。长期浸淫于电视营造的媒介图景中的人们,就有可能陷入“万尺图像”的泥沼中而无力自拔,这是图像传播形象化的魔力,也是图像传播理性的乏力。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新闻系)

 

    来源:青年记者2008年9月中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