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理论视野 > 正文

从“传递”到“认同”

2015-06-23 18:20:24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5月中   作者:李艺轩

摘要:  ● 李艺轩  国家领导人新年贺词是一国国家元首在新年到来之际公开发表的一种礼仪性讲话,是一个国家表达祝福、总结过去、鼓舞民众、

  ● 李艺轩

  国家领导人新年贺词是一国国家元首在新年到来之际公开发表的一种礼仪性讲话,是一个国家表达祝福、总结过去、鼓舞民众、宣传本国政策主张、传播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形式。国家领导人发表新年贺词作为一项重要的仪式性活动,将其置于传播仪式观视角下审视,具有独特的意义和魅力。

  什么是传播仪式观

  传播仪式观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家詹姆斯·凯瑞在其著作《作为文化的传播》中提出。凯瑞通过对“传播”一词词源词根的考察,认为现代传播的定义可以分为两大类:传播传递观和传播仪式观。在他看来,传播传递观是指“传播是一个讯息在空间传递和发布的过程,以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①传播仪式观则不然,它“并非指讯息在空中的传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讯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②凯瑞认为,仪式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③而“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④简言之,就是将广义上的传播视为一种仪式,人们借助这样的仪式进行信息和意义的共享,共通意义空间和共同价值信仰则是这种仪式得以存在、发展的核心要素。

  对于仪式的概念,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仪式是指宗教活动中“某些明确的行为方式”,是对信仰表达和强化的手段。文化学家坦姆比亚认为:“仪式是一种文化建构起来的象征交流的系统……其内容和排列特征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礼仪性……的特征。”⑤广义而言,人类社会一切能够传递信息和意义的,具有特定规范的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行为活动,都可以纳入仪式范畴。

  综上所述,传播仪式观就是将传播活动作为一种人类仪式来考察,在这些仪式中,人们通过共同信仰和意义空间进行信息意义的共享,以实现对社会发展及秩序的维系和稳固。

  国家领导人发表新年贺词的仪式分析

  1.中国国家领导人新年贺词的发展概况

  中国国家领导人发表新年贺词是一项国家礼仪性事务。1994年元旦,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向海外受众发表了题为《满怀信心走向未来》的新年讲话。1996年元旦,海外观众又通过中央电视台收看了江泽民主席发表新年贺词的图像。2001年元旦,新年贺词的电视信号首次进入国内民众家中。此后,每年元旦国家领导人通过国家传播机构向国内外观众发表新年贺词成为惯例。

  2.仪式视角下的中国国家领导人新年贺词

  仪式是文化人类学中的重要概念,源自人类原始的宗教信仰。作为宗教精神的重要载体,仪式对于宗教功能的发挥起着支配和强化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仪式在世俗化过程中涵盖的类型越来越多样。贝尔将仪式区分为六种类型:“通过仪式或‘生命危机’仪式,历法的与纪念的仪式,交换与共享的仪式,折磨的仪式,宴会、禁食与节日的仪式,政治的仪式。”⑥中国古代的“礼乐”其实也是仪式或构成仪式的重要元素。在国家领导人发表新年贺词的传播活动中,新年致辞本身就是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一项重要的仪式活动,是贝尔所划分的“历法的与纪念的仪式”、“交换与共享的仪式”和“政治的仪式”的集合体。在这种仪式中,国家领导人作为国民群体的代表,以“共通的意义符号”——本国语言为载体,以仪式化的行为方式,对群体中的“共同意义空间”——共同关心的重大事件,进行“意义上的共享”——传播,同时借助大众媒介对这一仪式进行空间上的拓展。

  新年贺词的演变分析

  1.由信息的传递变为共同信仰的认同

  传递观语境下,传播的核心是信息在空间时间范围内的传递和发送,是“为了控制的目的,把信号或讯息从一端传送至另一端”。⑦在2014年前的新年贺词中,这种“传递”的意味更加明显:就内容而言,分析新年贺词文本可以发现,在2014年以前,新年贺词的重点是国家建设信息、工作规划信息以及外交政策立场信息的对外“传递”;就传播对象而言,2001年以前,新年贺词只面向海外受众,虽然2001年之后在国内外同步播出,但关于国际问题和外交政策的内容常占据全篇的一半以上,表明新年贺词的对象侧重仍是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强调国家信息的发布和传递。

  从2014年开始,新年贺词的传播模式逐渐转为对共同意义的认同,更加符合传播仪式观的范式。新年贺词的发表是一项仪式性活动,其渊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的历法纪念仪式。这种仪式所蕴含的集体精神和集体意识通过仪式本身得到重铸和聚合,进而加深共同的情感和信仰。2014年、2015年的贺词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作为一种传播的仪式,它并不过分强调信息和意义的对外传递,而是将国内民众的共同信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为重点加以突出和“熔铸”,使受众由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认可”意义,增强了民众对于国家的认同感,稳固和维系了社会群体的和谐。

  2.象征符号的亲和力转变

  “文化是体现于象征形式中的意义形式,人们依靠它相互交流并共同具有一些经验、概念与信仰。”⑧在国家领导人发表新年贺词这一典型的仪式中,语言作为最重要的象征符号,在意义的共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新年贺词的演变,不难发现象征符号的亲和力转变。2014年以前,由于更强调信息的准确传递,因此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严肃、正式、官方的特点,更接近政策文件所使用的公文语言,在社会成员中的亲和力不强。随着“共享”、“认同”理念的确立,贺词的语言亲和力显著提升:一方面,更具个性化、富有文学美感的语言使受众认可度显著提升;另一方面,更接地气的口语化、网络化语言使国家领导人务实亲民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这一转变使得受众对于象征符号指代的精神意义和现实意义感受更深,认同感更强。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宇宙浩瀚,星汉灿烂”等语言的使用,催化了新年贺词作为仪式的共同信仰色彩,使受众的认同感更加强烈。而口语、网络语言的使用,则更是象征符号亲和力转变的缩影。

  3.更加强调情感作为仪式功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个人和社会群体的角度来看,仪式具有抒发情感、增强行为模式和价值观、支持或推翻社会结构、改变或恢复社团内部和人与神灵万物之间的和谐和平衡等功能。⑨英国人类学家布朗强调了情感作为仪式功能发挥方式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仪式赋予感情神圣统一的表现形式,从而修正、补充和加强了社会稳固所依赖的情感体系。”⑩在仪式中,情感作为意义共享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仪式功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社会得以维系和稳固的内在原因,是传播仪式观下共同信仰得以共享的基础和桥梁。从新年贺词的发展来看,情感因素的大量加入是演变的重要方面。在早期贺词中,由于情感因素让位和服从于信息的传递,因此贺词的语言和内容更强调“展示”和“说明”。2014年以后,对人民的美好祝愿、对劳动者的真诚祝福、对积极进取的人们的肯定、对梦想的追求等内容大量增加,表明了仪式中情感因素的加强。这种情感因素使得共同信仰的共享更加自然,受众群体的认同也更加强烈。

  新年贺词演变的意义

  1.对共同信仰的认同维系,稳固了社会秩序

  在传播仪式观下,传播的核心是共同信仰的认同和共同意义的共享。在这种认同和共享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得以密切和加强,从而起到维系和稳固社会秩序的作用。在新年贺词的演变中,致辞仪式的“表演者”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梦想的追求等人民的共同信仰和意义之上,无形中拉近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整个社会心理联系更加密切,有利于人们同心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实现“中国梦”。

  2.象征符号的转变使意义的传播更具抵达性

  象征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在传播的顺利实现中起着重要作用,仪式观下的传播也不例外。在共同信仰的共享中,象征符号所指代的意义是否为人们所接受,参与“仪式”的人们能否看懂符号背后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仪式功能即传播效果的产生。在新年贺词的演变中,语言作为象征符号的转变最为明显。严肃、官方的语言在实际的仪式过程中很难完全得到受众的认同和理解,因此其作为一种仪式的功能发挥并不充分。在语言的亲和力转变之后,由于大量口语化、网络化、文学化语言的使用,使得象征符号在共通意义空间内覆盖的受众群体更大,认可度更高,由此带来的高抵达性,使得传播效果显著提升。

  3.情感因素的加强有效提升了仪式传播效果

  仪式是群体内部进行意义共享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形式。而情感作为隐藏于仪式背后的黏合剂和催化剂,对于仪式传播的效果达成有着重要意义。在贺词演变中,传播者关注的视角更多转向微观层面的普通民众,同时以更具情感因素的语言作用于他们的认知体系,使仪式的传播效果得到有效提升。2015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对“蛮拼的”干部进行肯定,为伟大人民“点赞”,向为国家民族献身的人们致敬,对灾难中离去的同胞表示哀悼。同时,也真诚希望世界共同努力,“让所有的人民免于饥寒的煎熬,让所有的家庭免于战火的威胁,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和平的阳光下茁壮成长”。这些情感元素使贺词有了感情温度和世界性语言,有效消解了依附于其上的意识形态的宣传意味,使新年献词作为仪式的功能发挥得更加充分,潜移默化中传播和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

  注释:

  ①②③④⑦【美】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⑤鲍伊:《宗教人类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⑥【英】Bell, Catherine. Ritual Perspective and Demension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⑧【英】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⑨闫伊默:《仪式传播与认同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版⑩【英】拉德克里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5月中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