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理论视野 > 正文

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提升议题设置能力

2017-01-22 11:19:40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1月中   作者:刘朝阳

摘要: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笔者认为,讲好中国故事是外宣工作的重点,在传播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必须加强议题设置能力,主动设置议题,让中国故事的声音更加响亮。

  以中国故事的议题设置引领中国声音的传播

  提升议题设置能力是由当前“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所决定的。当前的舆论格局和形势倒逼外宣舆论突围,要求外宣工作主动发起和设置中国故事议题,特别是通过对国际渉华热点问题故事的发掘,把中国故事讲好,使国际社会给予中国更多尊重和理解,维护中国正面的国际形象。

  1.提升中国故事议题设置能力是外宣工作的实践所需

  近些年来,习近平同志出访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在当地的主流报纸发表署名文章或接受该国国家电视台的专访,在每场活动和演讲中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中国故事。这些故事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故事,或为与访问国家有关的历史渊源,或为习近平主席亲身经历的事情,这些故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一个个中国道理、中国观念、中国逻辑,同时又很容易被被访国家民众所接受和理解,迅速拉近与被访国家民众的心理距离。用梁家河今昔变迁的故事阐释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成就,用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架起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历史纽带,习近平同志讲述了一个个关于友谊的故事、发展的故事、互帮互助的故事、共同抗击侵略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当地民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让国际社会了解到一个真实的中国,理解了中国的发展道路,认识到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和珍视友谊的民族。这些故事的议题回应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同时处处流露真情,塑造了中国和平发展和责任担当大国的国家形象。

  2.提升中国故事议题设置能力是掌握舆论话语权的成事所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但是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和舆论影响能力仍然偏弱,国际接受程度较低,尤其是关于中国国家利益以及一些国际热点问题的话语权仍旧被西方主流媒体所掌控。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的种种原因,西方社会在其媒体的影响下,仍然戴着有色眼镜观察中国问题,导致西方舆论中的中国与现实情况相去甚远。要改变这种“西强我弱”的舆论状况,把关于中国的舆论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加强中国议题设置尤其是中国故事这个传播载体的议题设置,用真实、客观的故事去影响西方社会,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维护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

  3.提升中国故事议题设置能力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故事是中国国家形象的细致摹写,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象征。文化软实力来自其对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通过中国故事述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可以提升中国的文化自信,彰显中国的价值观自信。首先,中国故事内蕴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浓缩和代表,是让世界了解古老中国的处世哲学的途径,是塑造中国正面国家形象的点睛之笔。其次,中国故事是当代中国改革实践的缩影。中国故事告诉世人现在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是如何发展的,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是什么,向世界展示一个开放、民主、法治、繁荣的中国形象,并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建设,树立大国的责任担当形象。最后,中国故事是表达中国观念的重要途径。中国故事会告诉国际社会中国将如何做,虽然有着大国地位和综合国力,但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中国的崛起不会对任何国家和人民构成威胁;相反,中国是维护国际和平的重要力量。这是中国价值观的外在体现,中国故事的议题彰显了中国的价值观自信。

  新形势下中国故事议题设置的逻辑选择

  当前中国故事议题的设置必须紧跟时代、形势和热点,增强政治敏感性和前瞻性,既要讲历史也要着眼未来,既要讲中国的诉求也要照顾国际社会的关切,既要掌握东西方文化差异也要把握人类文化共同点,在中国故事的传播中增进互信和理解,稳定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的预期。

  1.中国故事的议题设置应将中国内容同西方话语逻辑相结合

  首先,由于中西方文化环境的差异,以中国内容为蓝本的故事应考虑到不同文化和受众的接受程度。一些如“中国梦”“改革开放”等国内受众十分熟悉的词语,国外受众却十分陌生,如果故事中包含这样特定的中国概念,西方受众通常会觉得一头雾水,对中国故事也听得一知半解。因此,在中国故事的创作和传播中,必须考虑到对方的文化背景、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尽量用当地通俗的语言和家喻户晓的事例作比喻进行解释和说明,使西方受众听得懂,愿接受,以增强中国故事的感召力和公信力。其次,中外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也有巨大差异。中文表达通常选择宏大叙事切入,再用高度凝练的抽象性语言进行总结,读起来气势磅礴,但是缺乏细节的表现。而英文表达则偏重以小见大,通过小故事来说明大道理。因此,在中国故事的传播中,应摒弃国内的宣教式话语逻辑,仿照西方的演讲模式,通过真实的故事和感受见微知著,使西方受众产生共鸣。

  2.中国故事的议题设置应以多元文化为背景

  西方社会普遍认同文化的多元性,接受文化多元发展的基本事实。在中国故事的创作和传播中,应抓住多元文化的特点,以多元文化的差异代替意识形态上的分歧。首先,中国故事要让西方受众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多元化国家,西方模式不是唯一的发展标准,不能以西方的标准作为评判世界所有国家的标准。中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殊性、历史特殊性、国情特殊性,在传统价值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与西方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些普遍存在的现实决定了中国发展道路必然与西方不同。其次,对待多元世界的发展,中国故事的讲述必须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中西方的文化有很多是相通的,彼此的追求也是相同的,如对友谊的珍视、对和平的向往、对发展的渴求等是人类共同的期许。中国故事的讲述要从文化相通的地方讲起,使西方受众能够乐于接受,产生共鸣,增进彼此的亲近感。在“求同”的前提下讲述差异,以多元世界的视角讲述中西方文化不同之处,西方受众能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达成相互间的尊重和认同。

  3.中国故事的议题设置应当主动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切

  中国故事的议题设置必须能够“增信释疑、凝心聚力”。①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西方社会一方面希望对中国的发展进行深入的了解,对中国道理、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浓厚兴趣;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的发展壮大存在一定的担忧和疑虑。这些既是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关切点,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诉求点,是中国故事议题设置的主要来源。因此,应当因势利导,把我们想讲的和西方想听的结合起来,主动以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为中国故事的主要议题,通过故事的讲述使西方社会认识和了解一个真实和客观的中国,掌握中国发展的阐释权,反制西方一些形形色色的负面议题,正本清源,主动展开正面交锋,以事实真相驳斥其诬蔑,消除负面舆论,维护中国和平大国、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

  注释:

  ①习近平:《用海外乐于接受方式易于理解语言 努力做增信释疑凝心聚力桥梁纽带》[N],《人民日报》,2015年5月22日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1月中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