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实践 > 正文

咫尺应须论万里

2016-07-31 23:54:18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7月下   作者:娄和军

摘要:  在重大新闻版面处理上,最需讨论、争鸣。在否定中前行,在碰撞中提升,报纸编排才能出新出彩。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创新优化报纸对重大新闻的特色编排,是当下报纸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媒体新环境和报纸自身发展历史两方面进行考量,以近年国内外重大事件和获中国新闻奖的国内主要报纸版面为研究样本,分析重大新闻报纸编排处理的要素,并结合报纸夜班工作实践,就重大新闻编排创新路径进行探索。

  创新重大新闻版面编排的背景

  重大新闻版面编排必须创新,基于两个背景:

  1.新媒体的挑战。今天,一条重大新闻信息,能在瞬间通过新媒体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报纸在时效性方面的劣势无需再言。同时,随着网络专题等方式的成熟,新媒体在深度处理和整合能力上不断提高。

  2.报纸自身的特性。厚报,一度是报纸应对新媒体冲击的求变方式,但报纸再厚也拼不过新媒体的海量信息,报纸版面总是有限的。微博、微信兴起后,“微”信息兴盛,这给人的启示是:信息爆炸时代,量并不是优势,而在于质。“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对信息简明、透彻地梳理与解读,应该成为报纸的另一种优势。在信息海量的网站面前,在传播快速的微信、微博面前,在声画生动的电视面前,报纸是在有限版面空间中对繁杂信息进行提取精炼、对新闻进行深度理解。这决定了报纸对重大新闻的处理特点,那就是必须找准重大新闻的核心点。“浓绿万枝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只有找到这个核心,放大凸显,聚焦阐释,才能凸显差异化优势。从这个角度而言,面对重大新闻,报纸要通过特色编排,提供简洁明快、直指核心的版面信息。

  做好重大新闻报纸编排的五个要素

  1.胸怀大局:准确判断新闻的价值。做新闻编排处理,首先要对新闻价值作出判断和衡量。这种判断,既要考虑新闻事件本身,也要考虑报纸的读者定位。

  在每天发生的大大小小各类新闻中,孰轻孰重?对一条新闻,是安排在头版头条还是放在后面的版面,是用一个整版处理还是半个版或更少的版来呈现,需要根据新闻价值来判断。准确判断新闻的价值,是做好版面创新性编排的首要性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报纸编辑人员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以此考量判断新闻的价值。

  一般而言,重大新闻可分为两类:一是可预知性的,如重大活动、重大会议、重大赛事等。这类新闻的版面编排,可进行策划准备。二是突发性事件,如大地震、重大事故、洪涝灾害等。由于事发突然,考验报纸在版面编排上的应急应变能力。

  2.标题制作:体现报纸的取向、立场。对报纸新闻标题制作,已有很多探讨,如准确、简约、生动等。但对重大新闻标题制作,在做到以上要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其特殊性。这就要考虑到,对重大新闻,报纸是读者的第二接触媒体。在如今新媒体发达的时代,当报纸送达读者手中时,多数人已经通过各类媒体渠道,知晓了重大事件的基本信息。报纸编排对重大新闻标题的处理,关键点已不是告知读者发生了什么,而是重在告知读者该怎么看。如某地发生大地震,第二天报纸标题的重点绝不应是“某地地震”。处理时,可采取肩题告知事件发生、主题进行事件解析、副题说明事件走势或影响的方式。也就是说,对重大新闻事件,报纸标题呈现给读者的并非只是新闻本身,还包括报纸对重要新闻的判断,体现报纸的取向、立场。

  案例一:2013年4月20日早上8点,芦山发生地震。第二天,几家报纸的标题是这样的:

  ◆解放日报

  肩题:四川雅安芦山昨8时2分7级地震已造成160人死亡6700人受伤

  主题:芦山强震,全国同胞行动起来

  副题:习近平闻讯后立即指示: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减少伤亡

  习近平要求部队迅速投入一线 受党中央和习近平委托,李克强抵达灾区

  ◆广州日报

  主题:祈安雅安

  副题:7级强震 156人遇难

  习近平要求全力救援

  李克强震中指挥救灾

  ◆南方都市报

  肩题:雅安芦山7级地震

  主题:牵挂四川

  案例二: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当天下午,电视、网络等媒体已对这一重大新闻充分报道。第二天,报纸标题如何呈现?

  ◆人民日报海外版

  肩题: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

  主题:跨越66年的握手

  ◆南方日报

  肩题: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主题:“历史将会记住今天”

  (注:主题引用习近平在会面时的讲话。)

  ◆大众日报

  肩题: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

  主题:握手80秒,跨越66年

  副题:习近平强调,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这类重大新闻,当天读者已通过各种渠道获知信息。这时报纸标题除了对新闻进行解读,还要追求文学美感,体现报纸的气度或立场。晚了一天的报纸,主题大多表明报纸态度和价值判断,如芦山地震后解放日报的标题“全国同胞行动起来”、广州日报的标题“祈安雅安”。

  3.图像运用:从大图片到大图示。新闻图片选择的过程,就是确定图片价值的过程。这涉及图片所反映事实的新闻价值、图片的传播效果以及图片与版面需要等关系。一般的新闻图片,选择按照重要性、时效性、构图等标准进行。但重大新闻图片选择,与一般新闻图片选择有不同。

  大众日报目前主要有两类图片来源:一是本报记者图片和报业集团公共图库,二是新华社图片库、易美中国图片库。一旦重大事件发生,往往会有几十张乃至数百张图片供编辑选择。从大量图片中选取一张作为主图,考验编辑的眼力。选择最震撼人心的图片,应是重大事件最有爆发力的那一刻,即这个照片有没有感染力、穿透力,这张图片是否做到放大最感人的细节、凝固最难忘的瞬间。

  例如:2011年7月,温州动车事故,温家宝总理看望慰问“7·23”甬温线事故伤员和伤亡人员家属,并举行中外记者会。当天新华社播发多张照片。第二天,各大报纸刊发照片多为温家宝总理向遇难人员献花表示哀悼的照片。

  再如:2010年10月13日,智利地下625米处被困的33名矿工,在经历了69天的苦苦等待后,重见天日。中国日报版面主图选用了一张获救矿工与妻子面面相对,丈夫擦拭妻子脸上的泪水的照片。

  当下是一个读图时代,公众的阅读习惯已发生深刻变化。从近年来中国新闻奖获奖版面看,图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图示的唤起能力优于文字。当然,图示要注意信息的含量,是新闻而不是装饰。图示图解能浓缩新闻,具有活跃版面和解读内容的双重作用,比文字易读、易懂、易记,形象可感,从而强化报道效果。

  例如,“神九”飞天时,大众日报选择的头版图示,就包含信息梳理功能。而新京报的版面,选择的图示也突出了这一功能。

  报纸版面上,图片图示的大小,代表了一种强度,也代表了报纸的一种态度。重大新闻事件中,图片篇幅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视觉冲击力。对重大新闻的处理,往往遵循大图片、大标题、大板块的组合模式,从而形成强大视觉冲击力。

  4.导读优化:从联动到升华。报纸导读是上世纪90年代厚报产生后逐渐兴起的,广州日报在国内首推“导读与索引”版。随着报纸的扩版,导读作为报纸本身的广告和内页精华的橱窗,作用凸显。

  遇到重大新闻事件,各大报纸往往会推出专版。这种情况下,报纸一版导读的作用就显得更重要。对于重大新闻事件,一版导读的主要作用是将后面版面的信息作逻辑清晰的梳理并呈现出来,实现前后联动。

  对于重大新闻的版面导读,要在大量信息中梳理出最关键的几个点。除了“识货”之外,更需要“出新”“有品”。好的导读能超出新闻本身,升华新闻气质,提升报纸形象。

  做重大新闻的导读,大致可采用几种模式: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模式;再如,“历史背景+现在状态+未来发展”的模式。部分重大新闻的导读,可采取另一种整合方式,就是寻找共同点,进行打包处理,给人一种新鲜感。然而,无论怎样导读,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用寥寥数语,将庞杂事件让人清晰认知,做到“导”之有序、“解”之所需、读之有“悟”。

  案例一:2013年雅安地震发生后,南方都市报头版用“悲、问、赞”三个关键字,统领后面的专刊版面。

  案例二:2011年广州日报对李庄案与药家鑫案的导读,将两个公众关注的案件在头版进行组合处理。

  5.版式突破:在遵循规范中寻求创新。目前,我国报纸版式设计,大多遵循“静态式设计”和“快餐式编排”模式。现代报纸版式设计的基本追求是简洁,这种编排是为了读者“易读”。

  对一张成熟的报纸而言,其版式与风格应保持大致的连贯性,以对接这张报纸读者的阅读惯性。熟悉并遵循版式规范,在遵循规范中寻求创新,这是编辑的基本功。

  每逢重大新闻,除了让读者“易读”“悦读”之外,版式还应追求一种气势,做到大事大办、大事特办、大开大合。这种突破,就需要编辑跳出惯性的版式思维。这种突破,是一种胸有成竹的创新,是一种视野、格局、气度的综合体现。

  近几年的一些中国新闻奖获奖版面,就是在遵循原有版式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突破。

  在业内,有很多人认为,版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这固然不错,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版式本身也是内容,也是新闻产品。版式设计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报纸对版式设计的研究还相对落后。对报纸编辑来说,如何将以版面设计为主导的视觉传播推向更高的水平,还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版式整体性设计的关键,是将新闻中最有价值的内容以最恰当的表现形式呈现给读者,这就要求版面编辑将对内容的把握与对形式的选择进行有机结合。但目前看,报界还存在新闻与设计“两张皮”的尴尬,既懂新闻规律又精通艺术设计的报纸编辑不多。

  科学的编排设计思想,是版式创新的源头。这就要考虑受众的视觉特征和当代信息社会公众的阅读选择心理。如,日本对报纸版式的研究,精细到依据人体眼球转动幅度的舒适度来设计报纸分栏。而我们对报纸版式的受众研究,还远远不够。

  重大新闻报纸编排需做到三个到位

  1.认识到位:提升报纸地位的重中之重。重大新闻的处理,关乎报纸的地位与尊严,关乎报纸的品格与声誉。集结重兵,做新做好做足重大新闻版面编排,是报纸提升影响力的“必答题”。同时,随着社会深刻转型,敏感、热点问题增多,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对这类事件追踪放大,一些传统媒体在这类问题上却失措、失语,媒体影响力被削减。今后,这类非传统意义上的“重大新闻”版面处理,将是媒体影响力提升的一个重点。如何在稳妥基础上做好这类重大新闻处理,须引起报纸的重视。

  2.准备到位:重大事件子课题分类研究。重大新闻的版面编排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打的是“团队战”。对一些非突发性重大新闻,可以整体把握,早做安排,做到把握节奏、突出重点。对突发性重大新闻,也可建立应急预案。如,针对大地震、重大事故、洪涝灾害等可总结应急预案,一旦事件发生,记者、编辑的相应工作模式迅速启动,做到急而不乱、忙而有序。同时,强化编辑的个人准备。对于重大新闻事件,可由编辑部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总结。如可将重大新闻划分为地震、洪灾、事故等众多具体子课题,进行分类研究,对各媒体表现方式和创新点进行规律性总结。当某类重大事件发生后,可迅速调配数据库,作为当天版式处理的借鉴和参考。

  3.操作到位:媒体监控与集中智慧。从微观层面而言,一张报纸的当日值班人员,首先应吃透事件,做大量案头准备工作。值班人员在大事件发生后,就应快速进入状态,实时追踪,浏览各大媒体的报道,对新闻事件报道进行预处理。

  重大新闻发生后,监控的媒体结构很关键:对于一张省报采编人员而言,应监控关注以下几类媒体:一是央视等电视媒体,二是凤凰网、新华网、人民网等新闻网站,三是微信、微博,四是海外媒体。通过监控,编辑记者可对事件作出更清晰的定位和把握,增强坐标方位感。

  具体到版面操作,需要不断碰撞、交流。重大新闻版面处理,往往是多个方案融合的结果。报纸版面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重大新闻版面处理上,最需讨论、争鸣。在否定中前行,在碰撞中提升,报纸编排才能出新出彩。

  (作者单位:大众日报)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7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