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首页>广电视听 > 正文

二战中的广播舆论战

2007-01-11 14:15:55

来源:   作者:

摘要:

  ●  姚宝权  唐芬艳

  大众传媒无疑是战时舆论战的先锋。如果说网络和电视改变了现代战争,报纸推动着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么,广播则决定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方。
  从1906年费森登传播自己的声音算起,广播到今天已经整整地走过了100年的历史。翻开人类20世纪的历史,不仅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的集团化战争,更有像越南战争、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两伊战争等这样的局部战争的不断发生。大众传媒催化着战争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而战争同时又为传媒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肥沃土壤。
  在电子媒介诞生前,作为大众传媒的报纸、传单,在战争中的作用是巨大的。特别是传单这样一种传播媒介,一度是战争中舆论战和心理战的必备武器。但是,影响传单效果的因素也很多,使传单的作用变得有限。更为重要的是传单只能用在战时,而不能用在战前的动员和战后的重建。而报纸,因为传播设备的复杂和传播速度较慢,一般只能够在战争后方起着舆论引导作用,远远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于是,传播速度与光速同步的广播,就与战争发生了必然的联系,成为二战中信息传播的主导媒介。

  二战时广播舆论战的特点

  1、充分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进行“议题设置”控制战前舆论主动权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说过:“在宣传上花1美元,等于在国防上花5美元。”一语道破了舆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广播,作为大众传播工具,对战争起着辅助作用,终究不能替代枪炮弹药,但有时它的威力却胜过百万雄师。
  早在1929年,苏联就开办了世界上最早从事对外宣传的国际广播——莫斯科电台。1932年、1933年英国和德国也分别开办了自己的对外宣传广播电台,为二战舆论动员和战时舆论宣传埋下伏笔。二战时期最著名的战前动员莫过于罗斯福通过广播所进行的四次“炉边谈话”和莫斯科红场阅兵时斯大林的演讲。被罗斯福当作政治武器的“炉边谈话”,因为定位准确,采用适合于说与听双方身份的广播语言方式而独具魅力。它对美国走进二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斯大林的演讲使部分官兵阅兵后就直接进入战场参加战斗。
  2、广播舆论的“浸润性”和“煽动性”
  “梁启超认为舆论宣传的方法有二,即‘浸润’与‘煽动’。所谓‘煽动’,指强烈的宣传鼓动,而‘浸润’则是指‘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很重视运用广播电台来实施对敌人的心理战,他们利用广播无孔不入、瞬间即至的特点来对付纳粹分子,揭露希特勒的生活丑闻,挑拨官兵之间的关系,煽动打击士兵士气。如“安妮电台”和“第一号秘密转播站”等黑色电台。“安妮电台”有两次较大的宣传心理战,一次是试图发动德国内部的反战团体起来造反,另一次是配合盟军的攻势,对德国军队进行心理误导。在轴心国中,日本为打击盟军的士气,把广播这一隐形武器用得淋漓尽致,其中最让人铭记的就是“东京玫瑰”。“东京玫瑰”那娇柔的声音,不断勾起在孤岛上浴血奋战的美国大兵们的生理欲望和浓浓的乡愁。美国兵被弄得神思恍惚,魂不守舍。
  同时,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根据不同特点,把世界分为6个广播区,进行有针对性的广播,广泛实施宣传心理战,其中“哈哈爵士”堪称希特勒的得意之作。“哈哈爵士”以浓厚的英国乡音、甜美悦耳的声音和幽默辛辣的语言,通过感情的煽动、理智的倾诉、精神的诱惑,使英国听众逐渐产生了恐惧、不安、痛苦和混乱。“哈哈爵士”的舆论宣传采用的就是“浸润法”。它虽然没有战场喊话那样强烈的煽动性,但却以日复一日的和风细雨式的渗透,通过情感的认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强传播效果,在无形中控制听众的思想,打击盟军士气。
  3、针对目标群体,精选广播内容,进行“精确打击”
  中共中央在延安新华电台成立不久,参考日共领导人的意见开办的日语广播,每天半小时,大约在1943年春停播,收听对象主要是侵华日军。当时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日军士气低落,不少人就是收听了延安广播后投降的。
  1941年秋天,由英国心理战专家精心策划和导演的针对德国的“马铃薯感冒症”,也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当时盟军为了削弱德军的海上力量,在敌我力量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不敢贸然进行战事。在获知德国农业歉收、不得不用冷冻的马铃薯作为海军的越冬食物这一情报后,通过多家备受欧洲民众信赖的医学电台,在不断传授一些医学知识的同时,陆续向人们透露一些流行病调查报告中的信息,说连日来在某些地方出现一些怪病,而调查分析说明,这种怪病就是人们食用了一种冷冻马铃薯所致。并给它起了一个医学名字“马铃薯感冒症”。这一系列的广播在德军官兵中引起极大的恐慌和焦虑,造成德军食不果腹,元气大伤。这一段时间的广播大大削弱了德海军的作战潜力,同时为盟军赢得了充分的休整时间,为日后战胜德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整合广播资源,建立多种类型的广播电台进行舆论宣传
  这个时期进行舆论战的广播电台主要有三种类型,即白色电台、灰色电台和黑色电台。白色电台是由政府公开创办的电台,如英国的BBC、后来美国的“美国之音”以及我国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这些电台在二战争夺新闻发言权的舆论战中起着主要作用。
  灰色电台其实是暗中由政府出资成立的电台,他们根据战时的需要选择公开或秘密播音,是战时广播舆论战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色电台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秘密电台,如德国的“哈哈爵士”、英国的“大西洋德语短波广播”。这些电台一般情况下存在的时间较短,往往是根据一段时期的战事变化而成立,达到目的之后很快就消失,是战时的广播舆论的隐形杀手。

  广播在二战舆论战中的作用

  1.混淆敌方视听
  “新BBC广播电台”是德国设立的对英国广播的秘密电台,许多英国人却错误地以为是英国电台。盟军设立的“德国之音”电台聘请一些专家作为播音员,他们以地道的德意志音调,先是吹捧希特勒,取得德国人的信任,然后再制造混乱。二战中这些三色电台亦真亦假的广播,使得战火焚烧的战场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2.占尽“人和”,获得国际社会和盟友的支持,离间敌人的关系
  在战争中,参战方除了要有“天时,地利”之外,更需要师出有名。二战中,意大利与德国虽然是盟友,但是德国的许多将领自恃日尔曼高贵的血统,都看不起意大利人,而意大利人对德国人却是敢怒而不敢言。总之,德国和意大利之间的结盟并非亲密无间,于是英美根据这种情况用大功率的电台向意大利进行了长达17个月的“电波轰炸”,广播的内容有真有假,但主要就是宣传意大利军队如何备受德军的利用,如何被德军当成炮灰而不是盟友等内容,使得德军与意大利军队之间裂痕加深,最终使意大利军队对盟军的作战行动减少。
  3.鼓舞己方士气,瓦解敌军斗志
  战时的指挥官都非常重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鼓舞己方的士气。“对法国戴高乐将军来说,没有广播就不可能有他领导的自由法国抵抗运动,1940年6月18号和19号,他两次通过BBC呼吁法国人民起来抵抗。就在这两次广播讲话后的一个星期,几百人就集合到自由法国的旗帜之下。”②以后每次他都以高昂的语气来鼓舞人民的斗志,最终推动了法国解放斗争。作为二战时亚洲的主要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也大量利用了广播这种舆论武器来打击日寇。国民政府的各大电台经常播出一些著名的抗日将领、爱国人士的演讲,如冯玉祥、郭沫若等,来号召广大同胞团结起来抗日,鼓舞人民浴血奋战。
  除了鼓舞己方,将帅们也充分利用广播对敌军进行怀柔软化,使他们军心大乱,无心恋战。二战期间,盟军充分利用广播,在战场广泛播放一首德国歌曲《莉莉·玛莲》,歌曲广为流传。歌曲中流动的旋律所讲述的缠绵故事,使德军产生了思乡情绪,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对战争产生了厌恶。
  4.进行隐语广播,使广播成为战时的“公开”指挥所
  充分利用电报的加密技术,在广播这种公开的媒体中,加入只有己方才能听明白的隐语,使广播成为一座空中“公开而隐蔽”的战时指挥所。例如BBC在“私人信件”节目中播送的一些“胡言乱语”的通信内容:“‘月亮里装着红家’;‘罗密欧拥抱朱丽叶’……大多数听众莫名其妙。而他的特定收听对象却知道他的意思分别是:要炸掉克莱蒙费朗的发电站和一辆满载德军官兵的汽车将在奥地利遭到伏击”。③“秘密性是赢得战争胜利的根本要素,而公开性是赢得新闻工作胜利的根本要素。”BBC利用媒体公开性这一特点来给战争信息加密,使得德军明知有“军机”,却无可奈何,被弄得神经紧张,草木皆兵。

  注释:
  ① ③ 盛沛林、王林、刘亚主编《舆论战100例》,第107页,解放军出版社,第80页、109页。
  ② 王文利《二战广播在社会动员方面的作用浅析》,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8期,第14页。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06年第24期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