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广电视听 > 正文

电视民生新闻步入历史的拐点

2009-12-31 21:30:48

来源:   作者:

摘要:

  ● 戴佐义
  从2002年江苏台《南京零距离》引爆民生新闻大战以来,民生新闻栏目遍地开花。然而,各地民生栏目经过这几年的打拼,已经进入了“更年期”,不少栏目处在了生死的边缘,对于观众来说,审美已经疲劳,今天,特别是面对手机等新媒体的挑战,民生新闻已经步入历史的拐点。

  民生新闻全面步入商品时代
  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市场化,同样,商品的市场属性对生产制造“特殊商品”的电视台来说,是拓展自身发展领域向市场转化的一个新起点。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运作,首先要在民生新闻栏目内部进行彻底的体制改革,制片人在选用记者采制的新闻时,按照商品的价值属性、新闻热点、难点、现场感、表述形式等评判级别,以质论价,在价值规律面前,人人平等,制片人既是记者的消费商也是观众的供应商,民生栏目就是一个新闻的大卖场,制片人就是大卖场的总经理。
  不仅如此,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好民生新闻。电视新闻最大的魅力是现场新闻,它是超越时空上的快速传播,速度决定着新闻生命。过去是广播强调速度,后来是电视强调速度,面对互联网和手机电视,速度已经不是电视的根本优势。再说了,事发现场,栏目的记者不可能都及时赶到,那么,电视用什么来保证新闻现场的传播速度抢占先机呢?问题的解决很简单:就是通过热心观众手中的手机、DV,让观众及时把信号传送到电视台,这是民生新闻的动力和源泉。
  作为“生产民生新闻”的栏目组,所生产的新闻产品如果没有市场,观众不愿意看、不埋单,那就是废品。有位专家曾经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新闻是船,品牌是帆,网络是浆,市场是岸,只有新闻超前,品牌领先,网络完善,营销灵活,才有机会赢占终端市场。媒体产品商品化是媒体产业化的理论基石。将民生新闻全面商品化,是民生栏目发展的必然趋势。

  纪录片:民生新闻报道形式的再选择
  美国的9·11事件报道等,以原生态的纪实画面,强烈冲击着观众的眼球,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记忆犹新。
  现在的民生新闻依然是“图像+解说词”宣教式的播报形式,甚至画面不足音效补,声音不足音乐补,缺少了民生新闻原生态的纪实性,蚕食了新闻的生命力。不过,民生新闻不可能实现纪录片一样的播放长度,那么,如何来实现用纪录片的表现手段采制民生新闻呢?
  要想把民生新闻做得好看,除了机遇难得的突发现场外,在大部分的采制过程中,要强化新闻的故事性,遵循的基本程序是:
  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
  节目故事化-故事戏剧化-戏剧情感化-情感人性化-人性细节化
  在这些程序当中,故事人物化是采制的核心,人的行为、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人的美丑善恶、人物的命运,是民生新闻的灵魂。
  还有,在民生新闻拍摄的过程中,要用强负载力的长镜头来营造特定的氛围和心态,长镜头是一种场面调度、时空连续的画面语言。在很多情况下,长镜头不仅可以表达特定的情绪,还可以达到特殊的效果。对一些突发和特殊环境中新闻的拍摄,要跟拍,不停机地等拍、偷拍。

  公共新闻:民生新闻的补充与提升
  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的转变是民生新闻发展的必然。现在,不少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已经全面引入公共新闻理念。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1+1》就是很典型的一档。
  这档节目,既是一档新闻评论节目,也是一档公共民生节目,它通过事件的现象,解读着事件的本质、国家的政策法规。这样的民生新闻,已经远远超出事件的本身,极大地提升了民生新闻的地位与档次,同时也搭建了媒体、政府、受众之间的关系平台,协调了公共生活,化解了社会矛盾,减少了冲突事件,也就是说,解读国家政策的公共新闻,是民生新闻的补充与延伸,是新闻背后的新闻,是民生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生新闻更注重实用性
  山东电视台《生活帮》栏目就在这一问题上有了突破:选择老百姓餐桌上的“食品安全”为切入点,所爆料的《大粪龙虾》、《羊肉精制作的羊肉汤》、《一斤生肉煮一斤熟肉》等一系列的行业黑幕,让观众大开眼界,收看之后,直呼过瘾,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样的民生新闻不仅增长了观众的见识,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用。《生活帮》用舆论监督的报道手段,贴近了生活,贴近了群众。北京卫视全面解读生活方式的新闻类栏目《身边》,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生活》、《经济与法》,都让观众看后受益匪浅。
  民生新闻的竞争,不再是各电视台之间简单的采访比拼,而是一种高水平、高质量、高风格的友谊竞赛,从体制上“改版民生新闻”,已经提上了日程。

  (作者单位:山东电视台)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12月中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