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首页>广电视听 > 正文

当代中国青春电影价值解读

2016-07-20 14:20:06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7月中   作者:周祥

摘要:  青年是电影艺术的创作主体与消费主体,而青春则生动地点缀着人生的色调与艺术的主题。伴随着电影导演对青春的反思回望、坚守蜕变、消费

  青年是电影艺术的创作主体与消费主体,而青春则生动地点缀着人生的色调与艺术的主题。伴随着电影导演对青春的反思回望、坚守蜕变、消费茫然,青春电影彰显着时代底色并踏寻着文化的足迹,了解当代中国青春电影的文化母题与价值审视,是窥视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及挖掘其价值的重要密码。

  当代中国青春电影的文化母题

  电影是生活的流淌记忆,文化是“生活的样法”,当代中国青春电影深深植根于当代生活,当代中国青春电影的文化母题既深刻地镌刻着生活的印迹,也鲜明地影响着电影的主题。审视当代中国青春电影的文化母题,可以得出:个体意识的自我觉醒、消费文化的全面渗透、价值取向的多元棱镜诠释着当代青春电影的文化母题。

  1.个体意识的自我觉醒

  伴随着改革开放,个体从改革开放前的政治语境挣脱出来,在个体意识的自我觉醒中,电影角色形象或故事叙述不再是意识形态符码或国家的政治教化,而呈现个体的情绪、个体的体验与个体的风格;电影的角色塑造不再是未经反思的“群体代言人”,不再是政治束缚笔下的情感僵化,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叛逆的个人;电影人不再是面具化、脸谱化的统一定制,而是凸显个体自我述说、自我确认、自我反思、自行流浪的个体化展现。正如贾樟柯主张的“习惯于自我经验的描述”,“不再试图为一代人代言。其实谁也没有权利代表大多数人,你只有权利代表你自己,也只能代表你自己。这是解脱文化禁锢的第一步,是一种学识,更是一种生活习惯”。王全安和路学长等导演也主张个体在从青春历史的展现、成长记忆的回味、生活回望的点滴中将个体的情绪、精神都生动地体现出,而非仅仅是符号代码或政治工具的表达,透过方言区分地域的个性展示、标明人物身份的具体陈述,真实地跳出宏大叙事,从点滴的小人物角色塑造鲜明的“青春映像”。

  2.消费文化的全面渗透

  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物质的生产与精神的生产纷纷卷入利益化轨道,鲍德里亚所预示的“消费社会”也是中国或隐或显的呈现,与此同时,当代中国青春电影也在此背景下呈现着消费文化的全面渗透。在消费文化的渗透下,“这些大众文化类型致力于世俗梦想的表达,是一种开放的文化游戏和文化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形而上的关怀变成了‘性’而上、娱乐游戏至上、消费至上”。 青春电影则在消费文化的渲染下以消费、时尚为主色调,以自我放逐和青春流浪为模式,以暴力、性、娱乐为既定武器,以名利相加的追逐为不羁青春的动力,愤怒、残酷则成为不变的内在情绪。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曾提出:“现代工业社会所形成的新的文化消费方式依据于更为基本的‘人的经验’——如‘游戏’‘象征’‘节日’这些传统的娱乐活动。” 在这些作品中,更多地展现的则是欲望的驱逐、身体的放纵。在地域场景上则热衷于城市,尤其是灯光璀璨、高楼林立的大中城市,它隐喻着一种追赶,一种对时尚、对利益、对消费的追赶;它隐喻着一种欲望,一种对名望、对成功、对财富的欲望;它隐喻着一种标识,一种快速、拼搏、金钱的标识。在以市场为导向的运作机制下,票房成为权衡作品的重要尺度,在对票房的极度追捧中则可能面临格调低下与品质迷失的风险。

  3.价值取向的多元棱镜

  在走出“家长”、走出“上帝”的祛魅化进程中,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棱镜。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秩序、礼俗观念均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被涤荡与冲刷,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等纷纷渗入人们的价值视野,使传统的价值秩序陷入真空化与苍白化。在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左派、新右派等各种思潮的冲击中,现代观念与传统道德之间形成着既建构又解构、既促进又阻滞的内在张力。在建构与解构、促进与阻滞的内在张力中,传统的价值秩序陷入模糊,而现代价值秩序又面临多元挑战,在一元与多元、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价值的失落、迷惘、茫然呈现前所未有的深刻。当代中国青春电影在价值取向多元棱镜的底色中,亦呈现或坚守、或求索、或盲从等多重生态。

  当代中国青春电影的价值审视

  青春电影是人们对青春的回望、青春的述说、青春的释放,在个体意识自我觉醒、消费文化全面渗透、价值取向多元棱镜的文化母题下,审视当代中国青春电影的价值向度,呈现青春回望中的成长承载、青春坚守中的情感述说、青春不羁中的流行释放等层面。

  1.青春回望中的成长承载

  电影作品是时代价值的呈现,亦是成长的反思,当代中国青春电影在第六代导演对自我成长回望的推动下,诠释着青春回望中成长承载的价值呈现。如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我11》、贾樟柯的《站台》、筷子兄弟的《老男孩》、顾长卫的《孔雀》都纷纷透过夹杂着缅怀、伤感和解构意味的叙事方式回望青春并回味着曾经的坚持与伤痛。《十七岁的单车》通过一直隐忍的外来务工人员小贵、卑微蜗居的城市居民小坚两个底层个体因单车的摩擦而将青春梦想敲击一碎的刻画,鲜明地反映着青春的残酷与回望中的成长。《我11》导演以自己的童年经历为叙事背景展开,通过对那个看似遥远的上世纪70年代的回忆,勾起那个时代人都有的11岁,在那个年纪广播体操的欢乐、被妈妈责骂的无奈与河水边嬉戏的简单纯真,而当共同的那个11岁碰撞了“成人”这面墙,则再一次将青春导向残酷与伤痛。

  2.青春坚守中的情感述说

  “中国青年电影经历了由青年群体到青年个体,由理性关怀到情感体贴再到非理性冲动,由他人陈述到个人表达,由常态的青春体验到异态的青春信息这样一个分阶段的逐次深入的发展历程。” 情感是青春的主题,情感亦是青春最萌动的细胞,当代中国青春电影在个体意识觉醒、个体价值展现的时代背景下,诠释着青春坚守中情感述说的价值呈现。《山楂树之恋》《茉莉花开》《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将爱情进行到底》等作品,均描述着主人公在青春坚守中的或悲、或喜,或婉转、或直白的情感述说。

  3.青春不羁中的流行释放

  对时尚的追赶同样是青春的主色调,在市场经济与消费文化兴起的时代背景下,“消费改变生活”的理念已被大多数年轻人所认同,而青春电影中青春时尚的融合、流行先锋的碰撞、青春不羁的流行释放则是其另一价值呈现。近年来《独自等待》《杜拉拉升职记》《庐山恋2013》《失恋33天》等青春电影作品均呈现着流行释放的时尚元素。《独自等待》中帅男靓女的演员阵容、幽默和诙谐的人物对白、酒吧和迪厅等场景展示,给青年人以美的享受,以满足着青年一代对小资情调、娱乐精神、任意放纵的追求。《杜拉拉升职记》则透过全球500强企业DB豪华的办公楼、严密的组织结构、清晰明确的报告线、霓裳幻影般的职场达人、强势雷厉的职业经理人、优秀的企业文化等商业性、流行性的元素融合,使观众在对精英生活的想象中感受到兴奋与向往。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7月中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