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广电视听 > 正文

中国人生活智慧的重拾与传承

2016-08-31 01:37:06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8月下   作者:董占山

摘要: ——评纪录片《传家》

  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给中国文化传承带来了一系列文化认同的危机,但也有人在变革浪潮中坚守文化本真。六集大型人文生活纪录片《传家》于2016年1月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是一部展现中国人生活智慧和中国式生活情趣的作品。该片紧扣中国人最重要的六个话题——喜事、新生、团聚、交情、闲趣和传承,在传统文化中对应找寻具有当下生活贴近性和应用价值的人、情、事、物。通过有品质的文化物件、有品位的乐活之人、有品格的家道精神,来挖掘中国人的传家智慧。本文对纪录片《传家》所传达的文化符号与叙事方式进行解析,深度挖掘纪录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并从中得出中国传统传家文化的思考与展望。

  平民化视角讲述中国故事

  纪录片《传家》在叙事方面没有采用宏大叙事,而是向个人叙事转型,力求用个体、家庭的记忆来置换民族与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平民角度聚焦平民悲欢,跟踪记录百姓生活,以平民化视角来折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

  纪录片《传家》的拍摄地点涉及全国大小40个不同的地域,从浙江宁海的十里红妆到广西三江的侗族婚俗,从庆祝新生的花背带到维系家庭团聚的长街古宴。《传家》在平凡生活的细节中叙述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以小见大,由生活情趣中带出人生哲理。在第二集“新生”中,台湾的敏华为儿子举办“抓周”,点滴之间传递的是父母对子女成长的祝愿和希冀,也折射着代代相传的仪式和习俗;在第四集“交情”中,在上海打工的李燕与邻居亲如一家,和睦相处,你来我往体现着邻里之间的友善与信任;在第五集“闲趣”中,拉祜族的娜倮和扎思让儿子学习歌曲《牡帕密帕》,而如今这首歌的传承人只有两个人,家道的传递中也隐含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坚守。同时,纪录片《传家》在每集片尾都会对当集采访对象进行微笑采写,从平民的微笑中记录中国人最平淡的幸福,也传达着中国人对待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

  底层叙事折射社会现实

  纪录片《传家》在展现中国文化和传承的时候,也反映和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流露出对底层人民生活的人文观照以及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深忧虑。

  1.留守儿童问题反映城乡差异。在第三集“团聚”中讲述了来自云南弥勒的朱建平夫妇的故事,他们在上海郊区打工,以便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而此次返乡,他们要给女儿朱娴过一个生日,十年里他们对女儿很少陪伴,也没有真正陪孩子过一次生日。在去上海市区买蛋糕的情节中,纪录片将在外打工的农民工与大城市的繁华之间的反差展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时代和社会在飞速发展,但仍有发展不平衡的地区,纪录片《传家》揭示了当前农村经济与教育的落后。

  2.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碰撞。在第六集“传承”中,讲述了时代和经济发展给客家宗族文化带来的影响与冲击。作为客家民居代表的承启楼,在政府帮助下开始进行旅游开发,但一些江家人认为过度开发是对宗族文化的一种伤害和破坏。在此过程中,家族文化的保持与经济利益的追求之间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因此,如何在传承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江家人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家族中一些年轻人不满足于传统生活,开始外出打工,并选择了新的居住方式,纪录片《传家》中传统土楼建筑群外成片的西式洋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反映了从宗族大家到小家生活的演变。

  3.技术变革带来人际关系的新变化。第三集“团聚”中,来自西安的侯汶均通过网络视频交流来弥补无法与家人团聚的缺憾。面对聚少离多的现代家庭生活,通过网络与子女进行联络成为当下中国一种流行的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现

  纪录片《传家》试图打开一扇门,展现那些多年来被忽略的细节和讲究,挖掘中国那些被渐渐遗落的传家之美,带领观众跟随镜头在传统文化中找回中国人自己的生活味道以及代代相传的生活观念和处世哲学。

  1.符号与意象。纪录片展现出一系列东方影像,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追求与文化表征。将黄土高坡、土楼、秦腔、大栅栏等符号作为民族国家的所指,观照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从而唤醒大众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凝聚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力量。

  2.民俗与文化。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中必不可少的便是饮食文化,纪录片讲述了包括侗族的三朝酒、北方的元宵、西安的油泼面以及哈尼族的长街古宴等在内的多样饮食文化。再就是,展现中国的服饰文化。例如,苗族人背儿带上的八角星符形以及韦青花为女儿缝制的侗族绣片嫁衣等。此外,纪录片还展现了中国人的婚嫁习俗、闲趣文化、工匠精神以及民间手艺等,从不同地域的文化和风俗中都能展露出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理念。

  3.事象与历史。纪录片《传家》在叙述一个主题或者一个案例时,会详细地对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知识进行考究,从叙事中提取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哲学思考,给观众知识的补充。例如第四集“交情”中,讲述李佳伟与崔老师在戏曲之中的师徒之情时,便穿插了关于“尊师重教”来源的解说;第六集“传承”中,在讲述躬耕书院的文化坚守时,便回顾了自宋代以来我国书院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功能,例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当下中国,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在西方流行文化面前,传统的民族文化该如何发扬光大?在互联网和新技术冲击下,传统生活方式和民俗礼节该何去何从?中国人生活的情趣和传家的智慧正逐渐被快节奏的生活打乱,如何重拾经典,找回中国传统文化的味道,是现今中国人需要审视和解决的问题。

  纪录片《传家》给出了一些答案,面对现代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利益的诱惑,仍有很多人坚持采用传统的方法,来保持生活的本真。在第三集“团聚”中,来自山西太原的崔开成,多年来一直秉承家族的传统,坚持手工制作元宵。虽然办元宵厂可以节省人力而且能赚到钱,但手工制作是保证原汁原味的最佳方式。这种劳作的成果凝结了老手艺人对于完美手工味道的执着与维系,也包含着中国人对生活的理解与珍惜;在第五集“闲趣”中,年轻人刘其弈一直坚持用传统方式做陶。而在当下,依靠电或者液化气作燃料,流水线快速生产出陶器作品已经成为常态。古老的柴窑逐渐消亡,当地的年轻人都已经不去做陶了,而他却依然乐此不疲地沿袭着传统做陶方法。在他看来,柴烧制陶法才会造就一件自然而独特的陶器作品。

  同时,还有很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需要保护。台湾《汉声》杂志的创办人黄永松一直致力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采集和记录,为了保护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他先后出版了福建土楼、抢救龙潭圣迹亭、陕北年俗等近150期文化主题。此外,他还致力于帮助宁波慈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七年间完成了十多个主题民俗和文化展览,例如中国女红馆、蓝印花布馆、中国结馆等,引导人们学习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让文化继续发光。

  结  语

  《传家》是一部从平凡生活中提取传统文明的纪录片,是一次重拾经典的尝试,它传达的是一种美好纯粹的生活态度和追求本真的价值观。历史与现实的交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爱家人、传家事,秉承着家族的信条,留住一份手艺,坚持一种生活方式,以此来张扬我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让传承在传家中得以践行。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8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