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首页>经营方略 > 正文

地市党报的转型与突围

2010-10-10 14:41:07

来源:   作者:

摘要:

  ● 张  玲
  地市党报的困境
  地市党报目前面临的发展困境,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报业的整体发展面临新形势和新环境,报业在新的媒体发展格局中面临新闻传播功能缩小、影响力不断减弱的危险。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依托互联网和信息数字化技术,新兴媒体不断出现,其发展大潮来势汹涌,这使纸质媒体继受电视媒体的冲击之后,再次受到了快速发展的新兴媒体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博客、播客和移动阅读器等媒体的巨大冲击。
  二是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对资讯的需求产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平面媒体传统的读者中比重相当大的青少年学生,获取新闻、资讯的手段和途径已大为不同。读者对新闻品质、趣味以及媒体传播的通道、速度等的要求,都大为提高了。
  三是由于中央、省级纸质媒体同样面临新兴媒体的强有力挑战,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大多数媒体都实施了“域外攻略”,其触角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地向各地市延伸。省级媒体加入地市媒体间的竞争,更使地市党报的处境“雪上加霜”,危机四伏。
  报业的经营和生存危机,直接源自于世界性的“三化”的巨大影响,信息化使人们可以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进行信息的自由传递;网络化则将人们的交流,通过中介构成了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交往大系统;而全球化则意味着人们的交往实践及其活动范围,已达到全球规模,能实现对整个世界或某个区域的影响。换句话说,在“三化”背景下,作为一个经营组织,任何媒体都不再可能孤立地存在。

  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
  地市党报要摆脱当前的发展危机,唯一的办法是实行从传统党报向现代传媒的转型,并通过转型建立起与现代传媒发展相适应的运营模式和运营机制,使报纸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中,观念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先决条件。没有观念的彻底转变,转型便是一句空话。
  地市党报要顺利转型,就需要在三个层次上转变观念,第一层次是转变办报观念,第二个层次是转变媒体认知观念,第三个层次是转变发展观念。转变这三个观念,一是要解决报纸办给谁看的问题,二是要弄清在现代社会中媒体的性质和功能问题,三是要解决媒体发展模式问题。
  河源日报从2007年初开始,通过整合内部资源,重组内设机构,实行传统党报向现代传媒的逐步转型。在转变办报观念上,河源日报提出要“以读者为本”,拓展本土新闻空间,强化本土新闻的亲和力,以此提升报纸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办好地市党报,归根结底在于不断扩大读者群,以形成越来越强大的舆论引导力;而要争取到更多的读者,地市党报就必须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顺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和读者的阅读变化。
  在转变媒体认知观念方面,河源日报提出要“与市场接轨”、“与市场同行”。报业具有双重属性,一是意识形态属性,即政治属性;二是市场属性,即产业属性。报纸是一种产业,它进行内容生产,报道内容就是它的产品。“与市场同行”就是要完成报纸产业属性规定的任务,贴近读者,与市场接轨。完成这两大属性的任务,是现代传媒共同的目标。二者的有机结合,则是现代媒体成熟的一个标志。对于地市党报而言,读者即“市场”,没有读者就没有“市场”;只有拥有更多的读者,才可能拥有更大的“市场”;只有拥有更大的“市场”,党报才可能有更大的影响力。
  河源日报所在的河源市,属于典型的后发地区,具有后发优势,河源市委、市政府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把握竞争发展态势,选择“反传统路径”、实行“反周期操作”、实施“反梯度战略”,以“三反”理念对接全球经济发展形势,推动区域经济快速成长。地市党报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还取决于当地国民经济和各个产业的发展水平。报纸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城市发展水平、文化教育发展程度等一系列主要社会经济文化指标成正比,经济总量越大、城市化发展越快、文化教育程度越高,报纸的覆盖面就越大。
  河源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河源日报来说也是一种机遇。作为一个经济体,河源日报顺应这一形势,以“三反”发展理念构建报业发展模式,是为其“后发”优势的体现准备条件。
      
  关键在于建立适应现代传媒发展的机制
  成熟的现代传媒最显著的特点是:与读者的距离近,信息反馈快,对市场高度敏感。因此,地市党报的转型,关键在于建立起能够适应现代传媒发展的运行机制。观念的转变,需要具体体现在运行机制上。运行机制问题涉及三个层面,一是采编层面,即稿件的组织和安排;一个是部门层面,即目标的一致和行动的协同;最重要也是处于最高的一个层面是媒体组织层面,即机体的健康和意图的实现。解决采编层面的问题,是为了使将什么内容提供给什么读者得到保证;解决部门层面的问题,是为了使内容提供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得到保障;解决媒体组织层面的问题,则是为了使媒体组织的意图能够贯穿始终,媒体的社会价值得到最终的体现。
  在对运行机制的改造上,河源日报采取了以下几个较大的行动:一是改版,二是重组内部机构,三是重建考核制度。
  河源日报在两年内连续两次进行改版,近来正筹划第三次改版。改版设定的目标是“更新更快更好看”。形式上是“瘦身”和版式美化。“更新”是要拓展主流新闻创新的空间,扩宽民生新闻的报道视野和领域,让报道“鲜活”起来。“更快”是要使采编流程和发行速度更快。“更好看”是要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让读者由“阅读”变为“悦读”。为使“更好看”的目标不落空,采编机制也随之被改造,将报题、采前会、编前会、周例会和月例会等采编流程的重要节点,实行串连、衔接,使采编业务工作进入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总结的规范化轨道,报道的思路更开阔,组织更有力,落实更及时到位。
  对内部机构重组,河源日报以实现扁平化管理为目标,首先实行了采编分离制度,并取消了过多过细的部门设置,建立新闻中心,统筹、协调采访、编辑两部。这使中间环节减少,媒体组织的意图能够及时、准确地贯彻落实到具体版面和记者、编辑的工作中。在此基础上,河源日报组建了在社委会领导下的三大运营体系,即采编体系、经营体系、管理体系,目的是使管理体系为采编、经营提供公共服务支持,采编、经营分离又联动互促。经营体系的建立,使媒体组织结构与现代报业运营框架更接近,更使广告、发行和报纸品牌营销的市场地位获得确认,与市场接轨的条件趋于成熟。随后,在此基础上,广告、发行以及印刷均实现了目标责任经营,使报业经济不断获得新的增长点。

  核心是打造多媒体发布平台
  地市党报在转型时,要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也要认识自身的新优势和新机遇。“三化”带给地市党报的影响,并不全是负面的,由于数字技术越来越成熟,介质壁垒的消弭会越来越明显,媒体形态的边界也因此而模糊,在这个意义上说,新兴媒体对于纸质媒体的威胁不再是一个问题,而是在走向融合之后,在统一的全媒体平台上,各自发挥其独特的作用。通过报网一体化的发展,使同一内容一次生成、多介质实现、复合利用,地市党报也将由此获得发展的良机。这是其一。第二,经济全球化,也带动了区域经济快速成长,这将是地市党报发展的动力源泉。地市党报承接这一发展态势,做大做强报业经济蛋糕,增强竞争实力,也并非没有可能。第三,不同于其他媒体,地市党报还在区域文化中担负着承载和塑造区域文化的职责,所以,它可以从区域文化中延伸产业链并获取持久的效益。
  从竞争的角度说,地市党报的主要问题,还是规模小、底子薄,经济实力弱,支撑平台少,难以形成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因此,地市党报的转型,要充分利用报网融合的机会,全力打造多媒体发布平台,通过低成本扩张,形成规模和竞争实力,求得生存和发展。
  近3年来,河源日报以战略的眼光,提出“以网站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数字化建设”,多元化发展新媒体,向报网一体化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先后开发出了河源网、河源日报手机报、《古邑客家》电子杂志、“世客会官方网站”、“创卫网”和“外地媒体看河源”等发布平台,正在开发的还有“创模网”、“河源文明网”和“世客会电子会刊”等。作为河源日报社建设全媒体的核心基础,河源网开设包括新闻、视频、评论、博客、论坛和旅游、房产以及滚动新闻等支撑平台,其中,“河源发展论坛”和“华哥信箱”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今年初,河源网还开发了微博、公仆在线。
  作为区域性主流媒体,河源日报是河源市人民表达意见的平台。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河源的经济发展随着中国的崛起而崛起。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成熟的和负责任的区域性主流媒体,要有全球化的视野,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无论是愿意还是不愿意,河源日报都要有担当的勇气,对内要凝聚人心,对外要发出河源的声音。这是河源日报的历史使命。基于这样的认识,河源日报利用自身技术力量,创办了《古邑客家》电子杂志。《古邑客家》按季刊定期出版,是集文字、图片、动漫、视频及音频等的多媒体平台,还使用了电子动画技术,目前已上线两期,点击量突破600万pv,受到网友热捧。地市报业创办电子杂志,到目前为止,在国内仍屈指可数。《古邑客家》上线,引起了广东省内外众多媒体的关注,最近获得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组织评选的广东省网络文化精品奖铜奖,由河源日报参与创建的网络问政平台“公仆信箱”,同时获得铜奖,在参评的地市报中可谓独享殊荣,它既是河源日报实施“报网融合”的初步成果,也是河源向世界打开的一个窗口,是河源与世界进行对话的一种成功尝试和实践,更是河源积极争取更广泛话语权的努力和尝试。
  (作者为广东省河源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9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