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专题 > 正文

让人性凌驾于战争之上

2015-10-21 15:10:53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10月中   作者:屠沂星

摘要:——《拆弹部队》中的典型形象解析

  荣获第8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拆弹部队》,描述了在美伊战争中发挥特殊作用的拆弹部队,并成功塑造了一个典型形象——詹姆斯,再次印证了“奥斯卡艺术的精髓在于人性表达”。①“奥斯卡艺术的最大魅力之一就是在人性再现和表现方面独具特色。”②《拆弹部队》通过詹姆斯这个形象,不仅向观众展示了人在战场上游走于生死之间时的常规反应,更展现了另一种让人难忘又使人沉思的人性。

  

  影片的片头字幕写着“战争是毒品”。毒品具有极强的致瘾性,将战争比喻成毒品,是为了说明战争也具有极强的致瘾性吗?我们在以往的作品中确实会看到一些“战争狂人”的角色,这种角色放大了人性当中的暴力本能和杀戮本能,在他们身上战争成瘾完全可以与吸毒成瘾相类比。但在本片字幕之后,影片表现的情节是一个拆弹人员因为敌对势力的谋划而死于炸弹爆炸,这里没有为了获得快感而无止境的杀戮,有的只是随时可能丧生的焦虑、恐慌和炸弹就在眼前的压抑。第一个段落表明了拆弹部队的工作性质——拆除炸弹,同时表现出拆弹部队成员的心理状态,他们大都盼望着能够早日结束任务而返回家乡。第一个段落结束之后,影片的真正主角登场,詹姆斯上士,由于上一个拆弹人员的死亡而替补上来的新的拆弹者。詹姆斯在刺耳的摇滚乐中登场,他与人合力拆掉了遮挡窗户的木板,而这些木板是用来抵挡半夜飞来的迫击炮弹片的。“行动是人性的具体而生动的展现和表演过程”,③詹姆斯的第一次行动,就是去掉能够保护他生命的“障碍”,之所以说这是障碍,是因为木板阻挡了他喜欢的阳光。从这样细致的行动刻画中,人物的本性逐渐露出真容。

  影片此后利用一个个叙事段落继续塑造人物,其中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凸显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而詹姆斯则处在矛盾的中心。在执行任务时,詹姆斯一反常规的表现不断挑战着战友们脆弱的神经,他避开掩护行走在危险的大街上,拆掉炸弹的引信之后挑衅地看着想要引爆炸弹的人;他在面对一后备箱炸弹时,脱掉防护服,不理会战友要求立刻撤退的急迫心情而选择继续拆弹直到拆除为止,为此他挨了战友一拳;炸弹将要引爆时,他竟然要去拿回遗忘在易爆点的手套,留在原地的战友拿起引爆装置,想要连他一起引爆……詹姆斯与战友们的矛盾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阶段,战友们都只想着能够平安地执行完任务并早点结束任务,所以他们变得敏感而神经质,在这样特殊的工作之中,似乎神经质才是正常的状态。但詹姆斯与他们格格不入,詹姆斯对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每当遇到一个炸弹危机,他总是不慌不忙地使用自己的工具去解决危机,而这往往将其他的战友置于危险之中,所以他必定招来战友的怨恨,他的战友毫无疑问会觉得他自大又不负责任,就像一个疯子。在观众看来,他可能是一个艺高人胆大的家伙,并且对待生死的态度非常暧昧,他的战友叫他“独行侠”,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影片并没有让观众脑海中的“独行侠”概念持续太久,当詹姆斯与战友们在沙漠中遇到突发事件时,詹姆斯表现出了很好的合作态度以及无私性,并以此获得了战友的理解和信任,这证明他并不是一意孤行的人,他也能够很好地照顾他人的感受,甚至与他人一起出生入死,至此詹姆斯这一角色的人性塑造逐渐丰富起来。

  

  从詹姆斯在拆弹任务中的表现来看,他热衷于自己的工作,甚至到了痴迷的境地,但这种痴迷与之前所提到的那种痴迷于杀戮的“战争狂人”还是有所不同的,因为在他的眼中和心中,还存在更多的东西。随着故事的发展,詹姆斯的生活轨迹被更详细地展示出来,他接触到了更多的人,不管是活人还是死人抑或是将死之人,他还碰到了更多等待拆除的炸弹,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这个角色的内心还是比较复杂的。

  “对爱情、亲情和友情的浓墨重彩是奥斯卡艺术的主潮。”④影片对詹姆斯家庭生活的描述虽只有寥寥几笔,却对深化人性内涵起到了重要作用。当他谈及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时,语气中充满了无奈和愧疚,他将家人的照片与拆掉的炸弹引信放在一起,即使在他拨通了家里的电话之后也只有长时间的沉默。影片通过这些丰富的细节刻画,展现出了詹姆斯的另一面,不同于面对冰冷的炸弹时的自信和洒脱,当他面对与自己存在密切情感和伦理关系的家人时,他想要承担起责任,但由于某种原因的存在,他选择了逃避,当然,这种原因就是他对于自己工作的痴迷,他被夹在自己的责任感与真正想要做的事情之间进退维谷,只好选择逃避,他对自己的伴侣充满敬意,但也只是停留在表达敬意的层面,而无法与之相濡以沫地生活下去,他始终在追寻自己想要的东西。

  他在战场上的营地里也结识了一个孩子,他对于这个孩子表现出了非常友善的态度。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偶然发现了貌似这个孩子的尸体,而这具尸体被做成了人肉炸弹,詹姆斯的震惊与悲伤溢于言表。他将尸体内的炸弹取出并把尸体带走,回到基地之后他趁着夜色想要外出为孩子报仇。即使这要冒极大的风险,但他还是毅然前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詹姆斯对于孩子的感情是很深的,这进一步证明了詹姆斯并非眼中只有战争或只有拆弹的人,他也存在正义感。他对生命的无端消逝同样感到痛苦和愤怒,在这些方面他跟普通人并没有太大区别。但这也从反面再次凸显出拆弹这份工作对他的诱惑力有多大,大到能够使他有意/无意地遮蔽自身的其他情感。至此,詹姆斯的形象以及从这个形象中展示出来的人性已经比较清晰。“奥斯卡影像更青睐不圆满的人性。”⑤詹姆斯形象正是这样一个立体复杂的不圆满的人性性格。

  三

  以往的奥斯卡战争片多是通过展现战争对人性的异化来反思战争给人带来的伤害,⑥但本片从一开始就让人性凌驾于战争之上,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战争在本片中被简化/抽象为人的实践活动的一种,是从人性之中演化出来的行为,是一种人进行自我实现的活动。詹姆斯对于战争的热爱完全来自于本能,而无关战争的社会学意义及其相关的功利性目的。影片对于主角以及主角所处战争的道德评判也少得可怜,完全聚焦于主角的本能,对人来说这可能属于一种自我毁灭的本能。《拆弹部队》展现的就是人的这种本能,由此也再次印证了“恪守艺术真实原理……并最终实现客观真实是奥斯卡艺术人学的核心美学机制”。⑦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数字艺术伦理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3BA010)、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数字艺术德性研究”(项目批准号:13YJAZH063)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马立新:《奥斯卡艺术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5页

  ②⑦马立新:《奥斯卡艺术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91页

  ③马立新:《奥斯卡艺术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5页

  ④马立新:《奥斯卡艺术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5页

  ⑤马立新:《奥斯卡艺术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52页

  ⑥马立新:《奥斯卡艺术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8页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10月中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