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专题 > 正文

观念、表达、价值的现实碰撞

2019-11-15 10:33:19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1月中   作者:孙涛

摘要:——中国新闻奖首届短视频新闻获奖作品探析

  在移动互联网与内容视频化两大趋势的作用下,一种新的新闻产品——短视频新闻(short video news)——应运而生,并日益成为各大主流新闻机构进行内容布局的基本方向。①为了顺应短视频新闻迅速发展的形势,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示范引导,中国新闻奖自2018年起首次设立了包括短视频新闻在内的6个媒体融合方面的奖项。2018年11月2日,在中国记协公布的第28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中,总计有13件短视频新闻作品获奖。

  获奖作品的基本情况

  获得短视频新闻一、二、三等奖的分别有2件、4件和7件,这些作品中有11件出自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级、各类传统主流媒体所属的移动新媒体,还有2件则是政府部门或行业单位的移动端作品。由于没有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国内活跃的知名短视频资讯创作机构梨视频没有资格报送作品。另外,澎湃视频以及新京报的我们视频等近年来陆续出现、主打短视频新闻业务的移动新媒体虽有相关资质,这次没有作品获奖。



名称 获奖等级 时长 题材 来源
柳州融水突围记 9分01秒 突发 广西日报
公仆之路 5分23秒 时政 央视影音
网红店假排队调查 5分50秒 社会 看看新闻网
老外看中国:英国小哥细数“两会”关键词 4分20秒 时政 China Daily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台独”之路走到尽头就是统一 1分05秒 时政 中国之声
一句话,让山水美如诗 6分35秒 专题 浙江新闻
绝壁舞者——捅山工,这是一个你闻所未闻的职业 5分40秒 人物 中国青年报
拉孜姑娘创业记 4分29秒 人物 西藏之声网
28年的相守,终于迎来了这一天 7分0秒 纪实 中国邮政报
中国3分钟之《回归20载 “一国两制”为香港插上双翼》 4分39秒 时政 中国网
修复时光 3分43秒 人物 陕西头条
8分32秒 时政 大河
清明时节捏面燕 忆故人寄相思 2分29秒 社会 央视微博秒拍

  总体来看,获奖作品尽管都出自移动新媒体,但这些移动新媒体大多是“背靠”深耕内容创作和具备专业素养的传统新闻媒体。如果说擅长视频业务的电视媒体所属的移动新媒体获奖不属意外的话,13件获奖作品中多达9件来自报纸和广播的移动新媒体,则反映出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主流媒体在布局未来发展中率先看好了短视频新闻的广阔前景。

  获奖作品的基本特点

  短视频新闻奖的设立是近年来国内短视频领域迅猛发展的客观反映,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正当其时。设立某类奖项,是希望通过嘉奖符合评选标准和话语体系的作品,来倡导主流价值观,在社会上营造出相应氛围,达到舆论风向引导的作用。②

  根据中国记协提出的评选标准,短视频新闻参评作品必须是原创并在移动端首发的,时长不超过10分钟,符合中国新闻奖评选总体标准,具体来说则包括时效性强、新闻价值大、现场感强、短小精悍等。简而言之,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建武提出的那样——“新、短、快、实、美”五大特征。③

  (一)时长不一,题材多样,导向主流

  13件获奖作品中,1到5分钟之间的有6件,其中3分钟以下的只有2件;另外,5到10分钟之间的有7件。时长最短是1分05秒的《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台独”之路走到尽头就是统一》,这是一段全部由同期声构成的时政类短视频;突发事件报道《柳州融水突围记》最长,9分01秒。

  这次获奖短视频新闻涉及的题材包括时政报道、突发灾害、社会新闻、人物专题、纪实事件等,反映出移动短视频与传统的电视新闻一样可以胜任多种题材的新闻报道。主题重大、导向积极也是突出特点,《网红店假排队调查》是其中唯一的曝光类新闻,但它符合舆论监督的客观要求。

  (二)融合报道,移动传播,创新呈现

  本次获奖作品不同程度展示了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领域的最新成果,比如《公仆之路》结合一镜到底、三维动画、照片拆图等新技术,时空穿越中实现场景转换和主题叙事,让严肃时政类短视频“鲜活”起来;《一句话,让山水美如诗》则把绘画、书法、诗歌等艺术元素巧妙整合到视频内容之中,并以传统水墨画的晕染效果与实景、动画等片段进行转场。这些作品将新技术、新手段和新创意在新闻的采集、制作、呈现等方面综合运用,为重大题材短视频创作树立了标杆。

  移动互联网时代,使用手机创作短视频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对于主流媒体来说,手机拍摄、制作新闻还非常态。《柳州融水突围记》是广西日报社记者使用手机拍摄、出镜的突发新闻,虽说整体质量有待提高,但由于是第一手独家影像,加之融合了文字、照片的全媒体推送和发布,这种移动报道显得弥足珍贵。

  概括而言,融媒元素、移动传播、创新表达在此次获奖作品中得以不同程度体现,反映出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短视频新闻的确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

  获奖作品存在的突出问题

  时长短、轻量化、现场感是短视频新闻不同于传统电视新闻的三个突出特征,评选结果或多或少反映出了短视频新闻生产、创作领域一些突出的专业问题。

  (一)是否应该分类

  中国新闻奖电视作品参评是按照电视消息、电视评论、电视专题等9个类别分别进行的,而首次短视频新闻评选没有具体分类,只是规定“在移动端发布的短视频类新闻作品(含纪录片)”。

  从现实发展来看,短视频的题材、种类不少,此次获奖作品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至少有消息类、纪实类和专题类三种类别的存在,不仅包括了通常意义上的短视频新闻,也包括了人物或事件类的短纪录片以及新闻、时政、主题、宣传类四种专题短片。另外,消息类中既有单条视频,也有多条组合短视频。这种局面客观上造成评价的标准无法统一,只能笼统按照“时效性强,新闻价值大”等主要因素来权衡,这对于“具有引导创作、鼓励创优”的中国新闻奖评选来说还有待修正和完善。

  (二)时长多少为准

  目前,有关短视频新闻的时长仍然存在着不小的争议。世界首家推出短视频形式报道新闻的美国Now This News主张短视频新闻的时长在6秒到1分30秒,BBC则规定在1分到1分30秒之间,美国一些主流媒体认为在1分钟以内最好,还有研究认为,西方媒体比较受欢迎的短视频新闻普遍在2分钟左右。国内来看,我们视频、梨视频、澎湃等每天发布的短视频新闻时长一般在1到3分钟之间,总体要比国外长1分钟左右。

  纵观发展历史,短视频新闻出现至今,时长呈现出越来越短的趋势,但是过短的时长客观上很难把一个有价值的新闻影像故事诠释好,尤其是受众已经习惯了电视新闻的各种成熟表达。

  (三)电视痕迹较重

  某种程度来说,短视频新闻可以看作为了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主流用户特别是年轻人快捷化、碎片化、视频化的消费趋势,电视新闻在移动端演化出来的一个“变种”,毕竟在其“身上”仍然残留着电视新闻的顽固基因,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叙事模式显著不同。

  从获奖作品来看,时政、专题和纪实类短视频普遍具有主题重大、题材多样、舆论导向积极等突出特质,叙事、拍摄、制作的质量很高。但不得不说的是,13件作品中至少有6件还是采用电视手法创作的,尤其是为数不多的3件消息类作品基本是电视新闻的模式。究其原因,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电视痕迹重的作品多数出自电视媒体的新媒体,而最具短视频叙事特点的作品多数是纸媒创作的。这说明相比深受自身专业影响的电视媒体的新媒体,平民化的移动短视频更容易让没有条条框框束缚的纸媒得先手。

  (四)专业审美和评价体系远未成熟

  此次消息类的获奖作品应该说更接近现实中的短视频新闻,但也暴露出不少具体问题。《柳州融水突围记》是一个由三段独立短视频新闻组成的系列作品,作为一个重大灾害报道,新闻性、时效性和现场感都很强,也具备短视频新闻的一些显著特点,比如主题单一、影像突出、字幕提示、音乐渲染等,但是拍摄、剪辑、叙事和制作等专业方面均有明显“瑕疵”甚至“硬伤”。

  所谓“隔行如隔山”,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报社记者对视频新闻的专业性掌握得还不够,这种情况在纸媒开展全媒体采编转型过程中实属正常。由于是突发事件的独家现场视频,新闻价值毋庸置疑,在诸多参评作品中一枝独秀,获得一等奖也是综合权衡的结果。因此,相对于有着严格操作规范和成熟运作机制的电视新闻而言,短视频新闻的专业审美和评价体系远未成熟。

  受众观念、叙事表达、新闻价值的现实碰撞

  作为一种新型融合新闻产品,短视频新闻是伴随短视频的迅猛发展而出现,旨在适应和满足移动用户媒介消费习惯的变化,目前这一领域国内外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新的技术、新的手法和新的呈现尚在进一步探索之中。正因为如此,获奖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与现实发展不相吻合的现象,突出表现为受众观念、叙事表达、新闻价值等方面的差异、困惑和疏离。

  (一)受众观念的差异

  近年来,国内一些拥有海量用户和传播渠道优势的短视频平台是短视频新闻潮流和规则的引领者,深刻影响着社会和用户对于短视频新闻的理解与感观,但内容集中在热点、争议、趣味甚至负面和八卦等题材,往往忽视公共利益、主流价值和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在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体制内的广电媒体此前重点布局在新媒体的是时政、专题和纪实类的短视频,而常态的短视频新闻领域率先涉足的大多数纸媒则采取少而精的策略。纸媒无疑是当前严肃类短视频新闻创作的核心力量,出于应对生存危机的长远考虑,从平面跨界从事自己不曾擅长的领域,基于受众观念的专业创作能力尚需提升。

  与少数强势短视频媒体看重用户和流量不同的是,体制内各种媒体尽管影响力较弱,但能坚守主流媒体的责任与底线,而最后能够获奖的是其中的佼佼者,毕竟主题、价值和导向是新闻创优的基本前提。

  (二)叙事表达的困惑

  内容为王对于短视频新闻创作尤其是创优来说,依然是一个定论。内容不仅涉及主题、题材是否具有新闻价值这样的关键因素,还包括故事如何表达等专业方面的具体问题。

  李良荣教授认为,短视频因为时间比较短,往往主题鲜明,在视频开头便直接切入主题,开门见山,叙事结构紧凑,传递的信息量较大,在短短的几十秒或者数分钟内就能够把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这十分符合当前受众在信息获取方面要求高效的习惯。④归结起来,“单一的主题+简洁的故事+流畅的画面”是短视频新闻叙事表达的基本架构。具体来说,单条新闻时长在十几秒到3分钟之间,1分或1分半以内最好;没有导语和解说词,多用纪实现场;强调动感和细节;常用音乐提升节奏、渲染气氛等。

  显然,相对于通常主客观结合叙事的电视新闻来说,短视频新闻最强调的“短、轻、活”的确具有差异化的客观表达方式,但不同于日常创作并广泛传播的各种软性题材的短视频新闻,能够参评中国新闻奖评选的短视频新闻一般都是重大主题、重要事件和突发新闻等严肃类题材,这些题材在有限的时长里进行专业化诠释通常非常困难。比如,《柳州融水突围记》总时长超过了9分钟,除了现场感很强以外,新闻事实呈现方面显得“拖泥带水”。

  一般认为,短视频新闻的时长应该短于1分半的电视短消息,多适用现场感强的题材。但是,以成熟的电视新闻的思维来评价短视频新闻很难说得通,短视频新闻如何表达需要逐渐构建一个新的“微叙事”模式⑤,这种模式无论是广泛使用的横屏,还是BBC推出的竖屏,都要求在有限时长内巧取报道角度,突出镜头语言,依靠客观影像,推动故事迅速完成。

  (三)新闻价值的疏离

  中国新闻奖的评选除了政治标准以外,同样看重新闻价值要素,这一要素中的时新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相对于短视频新闻来说尤为重要,但首届获奖作品普遍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新闻性较弱。除了《柳州融水突围记》《28年的相守,终于迎来了这一天》等少数作品是事件性报道以外,其他作品获奖主要是因为主题重大或题材重要。

  其次,时效性欠缺。当前,各种形式的新闻直播已是常态,因此短视频新闻对于时效性的要求通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这次获奖作品时效性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好恰当的切入点,即从具体事件来引入报道,这在特别强调时效性和新鲜感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无疑是一个“缺陷”。

  再次,接近性和趣味性需要加强。现实题材的新闻较少同样也是首届获奖作品的“短板”之一,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与移动端流行的各种短视频新闻在内容上存在很大差异,凸显主流媒体在日常短视频新闻报道中用户观念有待增强。“新闻短视频要取胜,就必须加强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效果,不断创新视频生产模式与传播方式,不断向用户提供更好的观看体验,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喜好与不同性格的用户对于新闻短视频的需求。”⑥

  结  语

  2018年10月10日,李良荣教授在北京举办的一个短视频项目启动仪式上预言,短视频将成为未来新闻发布的主要方式,而优质的内容将是未来短视频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⑦

  随着5G时代的来临,国内外专家一致看好短视频新闻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在此背景下,中国新闻奖自首次设立包括短视频新闻的奖项,对于传统主流媒体正在深入实施的媒体深度融合战略具有重要的推进意义,一方面,说明短视频新闻作为一种新型的新闻传播方式已经得到官方的正式确认,能够鼓励、带动和促进更多的主流媒体尽快布局;另一方面,短视频新闻创优标准的初步建立,有助于逐步化解行业内部的“野蛮”生长,促进常态化创作规范和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深化。

  对于首届评选规则中出现的问题和争议,客观上说实属正常,也可以视为妥协之举。当然,对于一些显而易见的突出问题,比如短视频新闻的分类以及不同类型短视频作品时长的确定,完全可以借鉴中国新闻奖电视作品业已成熟的标准,从易到难,着手修订评选规则,充分反映业界在短视频新闻发展实践中形成的专业共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和引导主流媒体日常的新闻生产,鼓励创作出更多为用户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发挥短视频新闻在弘扬主流价值、引导社会舆论以及提升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等方面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注释:

  ①常江 王晓培:《短视频新闻生产:西方模式与本土经验》[J],《中国出版》,2017年第16期

  ②詹新惠:《透视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的设立》[J],《军事记者》,2018年第7期

  ③宋建武 郭沛沛:《人大教授宋建武:短视频这么火,原来因为有这5个特征》,微信公众号“网络传播”,https://mp.weixin.qq.com/s/-BJvbK1Kdg7YFIzjWft9Cg,2018年10月19日

  ④李良荣:《短视频将成为未来新闻发布的主要方式》,光明网,http://economy.gmw.cn/2018-10/10/content_31631135.htm,2018年10月10日

  ⑤彭兰:《短视频:视频生产力的“转基因”与再培育》[J],《新闻界》,2019年第1期

  ⑥冯亚杰:《短视频:新闻报道的下一个风口——以“梨视频”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8年第15期

  ⑦陈溯:《专家:短视频将成未来新闻发布主要方式》,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8/10-10/8646613.shtml,2018年10月10日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1月中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