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全媒体时代新疆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2016-03-29 22:26:20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3月下   作者:王琴琴

摘要: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现实区情,新疆新闻媒体不仅承担着新闻信息传播的基本社会职能,还担负着促进民族团结和反分裂的舆论引导重任。业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现实区情,新疆新闻媒体不仅承担着新闻信息传播的基本社会职能,还担负着促进民族团结和反分裂的舆论引导重任。业界全媒体实践的不断深化、多语种受众媒介接触习惯的变迁和新疆特殊区情,对新疆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探索新疆特色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路,是新疆新闻传播学界的一项重要课题。

  全媒体实践对新疆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挑战

  国内学者主要从两方面界定全媒体的概念:一方面是从全新的媒体运营模式角度,认为“在传媒业界的实践中,凡是把各种不同的媒介加以融合使用的媒介实践形态,都称为全媒体”。①另一方面是从新的媒体传播形态角度,认为“全媒体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②笔者认为,全媒体是一种全新的信息生产方式和传播观念。信息传播模式由传统媒体时代一统天下的大众传播,演变为大众传播、分众传播以及一对一传播的并存格局,多种信息传播渠道相互融合,提供了不同的信息表达方式和传播形态,受众主体性地位空前彰显,信息接收与反馈呈现出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特点。在新疆特色的多语种传播环境中,近年来多样化的新兴媒介形态不断出现,各族群众在新媒体平台主动搜索和传播信息的活动日渐频繁,对新疆的传统媒体发挥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作用带来巨大挑战,同时对新疆新闻教育界的人才培养也提出新的要求。新疆不仅要培养多语种新闻传播人才,还要培养出具备全媒体传播观念和相应实践技能的人才。

  新疆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新疆新闻传播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正规的、系统的院校教育,这种教育着重于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系统教学;另一种是对在职新闻工作者的培训,一般由新闻机构的主管部门或新闻单位举办,吸收在职的专业人员或业余通讯员参加,着重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院校教育方面,新疆目前有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新疆艺术学院、喀什大学、昌吉学院、伊犁师范学院等11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新闻传播学领域各专业,如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以及相近领域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等。目前新疆新闻传播学科各院系、专业点的办学水平虽参差不齐,但总体上看发展势头强劲,竞争激烈,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正在积极推行。在职培训方面,新疆媒体、行业组织及相关管理部门偶尔集中疆内在职人员在本地短期培训,或与内地新闻教学机构合作组织新闻函授教育等。

  考察各院系的专业设置、课程大纲和师资队伍情况之后,笔者发现,新疆多数新闻传播院系仍然是依照传统媒体形态设置课程和专业实践,难以适应新疆多语种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需求。例如: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上,多数院系的教育改革都是着眼于新闻基本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目前新疆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舆论“西化”和民族分裂势力的意识形态“分化”,高校教育在教育思想、培养目标方面未有清晰的应对措施;各大高校教育理念同质化严重,欠缺符合新疆区情的特色;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方式落伍;课程体系陈旧,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与新时代信息传播环境的社会需求脱节。

  此外,新疆长期以来新闻传播学师资短缺状况并没有明显好转,具备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偏低,新疆各高校对内地博士和海外博士的吸引力偏低。新疆没有新闻传播学博士点,多数具备博士学位的教师是新疆本地培养的硕士师资通过西部骨干计划等政策条件赴内地在职读博;教师队伍在科研基础能力和学科前沿视野等方面相对欠缺,需要内地高校加强支援。面对这种尴尬局面,新疆新闻传播教育界与内地的差距再次被拉大,而新疆的新闻传播实践和各族群众的媒介使用是与全国同步的,这就产生了教育体系明显滞后于社会需求的矛盾。

  新疆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全媒体时代,新疆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适应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具有强烈的政治敏感和信息安全意识,具备在新疆意识形态领域促进民族团结、在反分裂的舆论战和信息战中坚守阵地的能力;二是适应新疆复杂的多元异质的多语种传播环境,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三是适应全媒体运营和受众媒介接触习惯变迁的需求,具备全媒体多元化平台传播实践的业务能力。

  新疆高校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注重发挥高校优势学科,培养学生具备跨界整合的传播思维和从复杂现象中发现、提炼、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各类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运作方式;在掌握新媒体技术和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具备扎实的全媒体专业技能,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团队意识和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加强边疆特色媒介素养和多语种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闻传播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明确与时代需求相符的目标,提高办学特色。培养制度方面,施行主辅修、双学位教育,施行弹性学分制,推进具备跨学科能力的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令学生用开放的战略眼光掌握数字传播时代需要的信息技术;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专业性教育应增设有关新媒体、社交媒体、跨文化传播等课程,树立立足新疆、服务全国、放眼世界的现代传播观念。

  多语种人才培养,是新疆新闻传播教育不同于内地的另一个特色领域;新疆新闻院系应加强民族语言选修、民汉合班、民汉合宿等对学生的教学和生活安排,致力于培养出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汉族学生和精通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此外,还应加强边疆特色的强调政治安全意识的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评判媒体信息的能力。这既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更是反分裂背景下新疆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新疆新闻传播院系在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应明确自身的定位及人才培养的方向,找出自己的特色所在,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竞争力;不管是多语种人才,还是全媒体技能人才,或是跨行业人才,都是容易树立学科特色的领域。

  2.创新课堂和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全媒体技能

  在信息传播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环境中,国内新闻传播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是从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向师生双向互动的方式转化;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再现等成为课堂标配,在世界各地及内地高校推行的“慕课”教育是互动教学方式的典型代表。这些方面都是新疆新闻传播教育界尚显不足、亟待加强的地方。随着社交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学生的信息接受习惯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不仅深入了校园生活,也与课堂教学紧密关联起来。教师如能将课堂知识的传递从实体教室移入“虚拟空间”,可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快捷和深入,手段更加多样化。因此,充分掌握和利用多种媒介形态的传播特点,加强与学生随时随地的沟通交流与知识共享,成为教师必须具备的新技能。

  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加强新闻传播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优化专业技能培养的硬环境。实习基地可以是学校的教育设施,如新闻传播院系的实验室;也可利用或共享社会非教育资源,比如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手段,利用传媒组织的业务设施来建设校外实习基地,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此外,以课堂课业实践、校园媒体实践和毕业实习实践三个实践环节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这种多维度的实践训练,让师生都深入参与到专业实践中去,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推动学界业界合作,加强新闻传播业界人员在职培训

  在高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思路。一方面,新疆的新闻传播院系应持续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在职教师进入传媒业界挂职实践,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其参与专业实践,可将在职教师业界实践经历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另一方面,建立与业界的常态交流机制,聘请业界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吸收业界专家进入教师队伍,建立合理的经济回报制度和荣誉名衔制度,鼓励业界资深专家参与教学。

  新疆传媒单位的在职培训教育也是全疆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在职人员的持续学习显得更为重要。第一,理念方面,树立在职人员终身学习的观念;新闻工作者必须在观念、思想、理论、技术等方面持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第二,制度方面,建立“全员性”“全程性”与“专业性”“阶段性”相结合的学习制度;统筹兼顾不同时长、不同主题的培训项目。第三,手段方面,根据媒体的具体情况,开展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活动;建议采取“学习性工作、工作性学习”的方式,比如将媒体改版与学习相融合,将策划组织重大新闻报道与学习相融合。第四,合作方面,探索“内部项目”与“外部培训”相结合的多样化学习模式;高等专业学校与新闻媒体充分合作、共同开发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不失为更有效的捷径。

  结  语

  新疆本地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能力与社会需求尚存在明显的差距。随着全媒体时代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日益严峻的意识形态反分裂斗争纵深发展,新疆高校新闻院系应该注重全媒体运营实践对新闻传播人才的技能要求,注重新疆多语种信息传播环境带来的语言能力需求,注重国家意识形态领域舆论战、信息战的政治意识要求,推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人才培养与全媒体信息传播环境、新疆特殊区情的适应性。

  【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全媒体时代新疆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批准号:XJEDU2014S016)成果】

  注释:

  ①姚君喜 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10年第6期,第13页

  ②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年第3期,第83页

  (作者为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3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