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少数民族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的价值与路径

2016-08-31 02:19:19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8月下   作者:金玉萍

摘要:主持人的话:  公民通过互联网实践政治参与活动已经成为传播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学科的重要交叉领域,目前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


主持人的话:

  公民通过互联网实践政治参与活动已经成为传播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学科的重要交叉领域,目前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的研究较少,值得学界关注。本期第一篇文章,分析了少数民族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的现状和价值,并探讨了研究路径。

  南疆教育政策信息的传播对新疆的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期第二篇文章,以“南疆全面实行高中免费教育”政策信息的传播为例,从媒介素养和国家认同层面探讨南疆教育政策信息的传播对新疆社会稳定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韩晓宁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成为信息时代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新方式。对于同样进入网络社会的少数民族来说,网络政治参与及话语表达将直接影响群体中社会成员的认知框架,形成网络舆论,并影响某些事件的进展,既产生积极效应,也可能导致利益冲突和治理危机。由于各少数民族在社会发育、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传统文化等方面存在与其他群体的差异,其网络政治参与、话语表达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并与政治参与动机、政治心理、行动逻辑以及政府的介入方式直接相关。目前,我国少数民族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梳理其研究现状,探讨其研究价值与研究路径。

  少数民族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的现状

  网络政治参与总体上看属于网络政治学范畴,是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而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国内外学术界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还涉及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

  国外网络政治研究最早起步于美国,相关著述比较丰富,涵盖从方法论方面的基础研究、网络空间政治问题的理论研究以及网络对现实政治的影响研究。如蒂姆?乔丹的《网络权力——网络空间与因特网上的文化与政治》、理查德?戴维斯的《网络政治学:因特网对美国政治系统的影响》、亚历山大和帕尔主编的《数字化民主》等。网络政治参与研究依托于政治参与研究,其核心问题是谁参与、为什么参与、以何种方式参与、参与效果如何等。

  国内关于网络政治的研究,在政治学领域主要着眼于网络政治参与的兴起对传统政治参与方式和政治参与行为造成的冲击,关注网络政治参与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着重探讨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价值、挑战与促进网络政治有序参与的路径,①有的研究者则关注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②也有研究者注意到了网络政治参与的可操作性问题,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有可能被资本、权力或敌对势力操控,引发网民的非理性参与,导致社会隐性控制。③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对网络政治的关注焦点集中于公共讨论、身份表达和政治参与。

  关于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学者周平较早关注这一话题。他在《少数民族政治参与分析》中指出少数民族政治参与具有突出的特点,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特殊类型,从结构、过程、功能等方面对少数民族政治参与作了论述。④此后,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研究视角不断多元化:农民角度和不同区域(如西藏、云南、甘肃)角度、利益分化角度、有效政治参与角度、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角度等。这些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特征、类型、影响因素以及保障措施与机制上。

  2014年开始出现了关于少数民族或民族地区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⑤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为数不多的研究主要是从比较宏观的角度阐述该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定性分析多,比较缺乏以翔实数据资料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也缺乏分族别的研究,更缺乏从新闻传播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少数民族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的价值

  探讨新媒介技术环境下少数民族群体的政治参与,将虚拟生存与现实世界结合,勾连技术、政治、社会、文化因素,将拓展少数民族传播研究的理论空间,丰富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的维度。

  从现实情况看,少数民族网络政治参与研究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追求。研究要立足于维护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通过了解少数民族群体的政治参与心态与诉求,促进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以维吾尔族为例,近些年来,维吾尔族处于舆论焦点之中,自身也面临着诸多困惑与危机,社会心态和政治心态呈现出复杂性。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等特征,网民更容易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网络空间的庞大话语语料成为探究维吾尔群体政治意见的最直接材料来源。分析网络政治话语表达有助于把握维吾尔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民族政策、宗教问题、利益分配等的意见框架,把握其对本民族的生存发展、权利荣辱、得失安危的看法,有助于政府了解舆情,正确处理网络虚拟政治参与与现实维稳的关系,减少网络参与的非理性化,增强政府对政治体系的调控能力。

  少数民族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的路径探讨

  网络政治参与以网络为中介和渠道,但实际上既包括线上也包括线下,同时网络政治行为和网络话语表达涵盖面广,形式多样,量大且杂,部分内容(如微信、QQ)隐私性较强,在深入获取资料方面难度较大。再者,如何从网络政治参与与话语建构中发现背后的意义蕴含,找到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对策、路径,也是困扰研究者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用“行为-过程”的研究框架,“公民参与阶梯理论”的研究视角,运用多元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

  1.“行为-过程”的研究框架。以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过程为逻辑展开,形成“网络政治参与主体——参与形式——参与过程——影响因素——有序参与的路径”的研究框架。主要内容包括:(1)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呈现研究对象网络政治参与的整体图景。(2)网络政治话语表达框架。把历时和共时相结合,可以从议题/事件、网民类型、政治话语表达的性质等层面对少数民族网络政治话语表达进行研究。根据议题/事件性质的不同,选取与政治有关的涉及国家、民族、利益分配等不同领域的代表性议题和事件,搜集网民的发言、讨论,分析其话语表达框架,研究其对不同政治议题的观点及卷入程度;根据活跃程度和影响力对少数民族网民进行分类,关注网络意见领袖和网络社群,重点研究其话语框架。网络意见领袖大多是政治精英、文化精英,担负着网络舆论的生产和传播功能,决定民族地区网络舆论的发展态势;根据政治参与中话语表达的性质分为有序参与与无序参与,研究有序参与与无序参与的议题倾向,绘制不同性质的话语建构模式。(3)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可以从外部因素(包括参与机制、经济状况、利益关系、政治文化、民族心理与民族意识、宗教信仰等)和网络政治参与者的特征(如活跃程度、从众心理)等方面展开研究。(4)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以往研究成果,可提出如下假设:网络政治谣言、网络社群分化导致的群际隔离、民族利益表达的极端化、敌对势力的利用、制度缺失导致的少数民族网络政治参与失序等。同时,根据实际研究情况发展出新的研究假设。(5)推动少数民族网络政治有序参与的路径。探讨如何减少少数民族网络政治参与和话语表达的盲目性、非理性,防范和抵制故意性和敌对失序行为,构建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路径,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环境,推动少数民族网络政治参与的进程。

  2.“公民参与阶梯理论”的研究视角。该视角以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特征为逻辑展开,可以用来分析少数民族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和成熟程度。“公民参与阶梯理论”是谢尔?安斯坦在1969年提出的。他将政治参与分为由低到高渐进发展的八个阶梯三个阶段:假性参与阶段(政府通过操纵、教育等方式主导参与过程)、象征性参与(包括告知、咨询、劝解)、实质性参与(也称完全型参与,包括合作性参与、代表性参与和决策性参与)。⑥在网络世界中,网民通过浏览官方网站、新闻回帖、评论、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咨询、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等方式进行政治参与,参与方式和程度反映出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研究视角。

  3.多元的研究方法。少数民族网络政治参与研究可以采用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虚拟民族志、话语分析和文本分析、深度访谈、网络大数据挖掘等方法。问卷调查法适合考察少数民族网络政治参与的整体状况;虚拟民族志可以在线观察、记录网民的政治参与言论、行动和博弈,更精细把握网民的在线表达;深度访谈可针对网络政治参与比较活跃的网民进行,以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话语分析和文本分析则将文本置于社会情境中去观察网络政治话语表达框架和策略;网络大数据挖掘和计算机语义分析的方法用来检索社交媒体的热点议题,对网络话语表达进行内容分析,使处理海量数据更加方便和准确。不同方法着眼于解决不同问题,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推动研究更加精细化。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编号:16BXW074201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编号:14BXW098)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伍俊斌:《网络政治参与的价值、挑战与路径论析》,《新疆社科论坛》,2014年第6期;伍俊斌:《网络政治参与的实现路径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15年第2期

  ②王金水:《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机制研究》,《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4期

  ③郑兴刚:《刍论网络政治参与的可操作性》,《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④周平:《少数民族政治参与分析》,《云南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⑤刘娟 张国军:《少数民族网络政治参与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14年第6期;李慧勇 张钦朋:《民族地区网络政治参与:特点、类型和动因分析》,《内蒙古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⑥Sherry Arnstein.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1969.35(4)

  (作者为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8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