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首页>前沿报告 > 正文

内容、产品、技术、渠道,谁该戴上桂冠

2016-02-10 01:16:00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2月上   作者:吴晨光

摘要:  “掌握了用户行为,你就懂他们,他们会更离不开你。”

  在我进入门户网站半年之后——2012年年底,唱衰平面媒体的声音开始响亮起来。接下来,就是一家家停刊。2015年12月31日,又有两家平面媒体宣布停刊。真正将平面媒体挑落于马下的力量,不是PC门户,而是APP。

  APP——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也就是“应用”的意思。当下流行的说法叫客户端。它有很多种,包括资讯类客户端。自媒体“传媒大观察”发布的“中国新闻客户端大全”,第一期收录了超过300个主流资讯类APP。

  即使最优秀的报纸,在1月7日晚10时“终止熔断”消息曝出后,次日头版上也无法体现这则最热新闻。

  APP的大量出现,缘于智能手机的普及。这如同瓦特发明蒸汽机引发了工业革命。更直白地说,是移动互联网杀死了摆在摊点上的纸媒,直逼生存于PC上的门户。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你在某公交车站等车上班时有两个选择。选择A.买份儿当天的晨报看看;选择B.掏出手机,看看某款新闻APP。事实证明:几乎所有人都选了B。否则,2014年,全国也不可能有1万多个报刊亭关门。即使我这样出身于报纸的职业媒体人,也有3个多月没看报纸了。理由只有一个:用APP,不花钱;一份报纸,1元“起步”价。其实,就是免费渠道击败了收费渠道,可以随时随地浏览的渠道击败了不方便浏览的渠道。这与东汉年间造纸术发明之后,很少有人再使用竹简阅读是一个道理。

  与渠道直接相关联的就是产品体验:一款资讯类APP与用户的亲和度,要远远好于报纸。

  1.传递快速:不用等出版周期——再大的事情发生,见报也需要等一天;而APP,传递的速度变成了秒,还可以看直播。

  2.信息量大:报纸翻几下就完了,而APP里存在的信息是无穷无尽的。

  3.传输立体:不想看文字,可以看视频;开车的时候,也可以听音频。

  4.充分互动:可以发表你的看法,并把优质内容分享给别人。

  5.阅读方便:可以让你在“人肉”(不是人肉搜索,而是北京地铁的体验)中获取信息。而在拥挤的早班车上,报纸根本没法展开。

  PC无法代替报纸,是因为阅读环境和场景的问题——至少在上班路上,你没法抱着个电脑看新闻。而在今天,当中国有近6亿人使用手机上网时,APP渠道与产品优势的叠加,加速了报纸的衰落。

  互联网资讯产品的迭代速度,要远远快于平面媒体

  就在我离开《南方周末》的那一年,“美国门户”雅虎已经开始研究更“懂你”的阅读。

  2015年5月,当我来到“一点资讯”工作时,这个全球技术领先的APP的创始人——也是雅虎北京研究院前执行院长郑朝晖博士,给我讲解了一张“阅读进化图”(如下图):

  如果放在更大的范围内解读,可以把人类阅读分为两个时代:千人一面时代,千人千面时代。

  从几十万年前岩洞的壁画,到竹简,再到纸媒、广播、电视,从这些渠道获取资讯都是千人一面,也就是说,在同一媒体上,你看到的内容是一样的。PC门户——包括今天的部分资讯类APP,也是千人一面。

  而搜索引擎(如谷歌、百度)的出现,是千人千面的前奏。你可以根据自己搜索的关键词,看想看的内容。

  如果说,纸媒是土枪,搜索引擎就是半自动步枪——它可以让你更精准地获取信息。

  真正的千人千面,从社交媒体开始。无论是先驱者饭否(它的两名创始人,一个是新美大CEO王兴,一个是今日头条CEO张一鸣),还是借乌鲁木齐“7·5事件”上位的微博,以及今天几乎统治着线上社交圈的微信,都是千人千面——尽管在同一个平台上,但因为我们每个人关注的账号不一样,看到的内容就不一样。

  另一类千人千面的资讯APP在2012年之后诞生,代表者是今日头条和一点资讯。“你关心的,才是头条”——这句口号很明确地标志了前者的定位。用句最简单的逻辑诠释它的技术产品理念:你点击什么信息,它就给你推荐类似的信息。

  如果说,微博、微信是“看别人脸色”,今日头条这类APP就是“看自己动作”。

  有传媒界人士预测:这种千人千面的APP,将会成为未来的一种阅读趋势:

  1.1997年,当中国门户网站出现时,属于信息匮乏的时代,所以——海量、集纳是当时的阅读潮流;今天,信息的传递渠道太多了,信息源也成百倍增加,人们的阅读更需要选择,需要精准。

  2.移动互联的流阅读方式,让千人千面更可行;PC时代,因为是块阅读,每一屏的信息量都很大,所以很难投用户所好。

  这一代APP,比的是谁更懂你

  今日头条的问题是,每个人在碎片化阅读时候——这是移动互联网的阅读特征,都会不经意地点击美女、段子,以及很多看着有趣其实毫无营养价值的社会新闻,特别是涉性的信息。而在它的理念下,这种随意的点击行为,会让你的满屏都出现类似信息。所以,有些用户越看越觉得无聊,最终选择了卸载。

  2013年8月,一点资讯诞生,它的口号是“为你私人定制的资讯客户端”。当用户在APP首页左上角的搜索框里搜索任何关键词时——比如“乌镇”(鸟镇、马镇也行),都会出现相关信息。之后点击“订阅”按钮,就生成了“乌镇”频道。以后,有关乌镇的信息,就会出现在这个频道,也会出现在你的首页。

  “搜索,是把信息拉向自己”,从硅谷归来的郑朝晖解释,“同时,一点资讯也可以根据用户的点击行为推送相关信息。一拉一推结合起来,就是太极拳的理念”。

  一点资讯董事长刘爽说:如果今日头条是造纸术和印刷术,一点资讯就是火药和指南针。它通过搜索、定制、推送,唤醒、点燃了APP里沉睡的内容,并把用户和他最想要的内容连接。

  这家公司在对外公关宣传时表示:一点=百度+头条。

  2015年9月,天天快报APP出街。这同样是一款千人千面APP。与一点资讯和今日头条不同的是,它的推送逻辑是根据你微信上关注的内容。天天快报隶属腾讯,可以拿到微信背后的大数据。加之2010年诞生的ZAKER,个性化阅读的移动APP也形成了如几大门户竞争的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领先的技术理念外,一点资讯在A轮融资时绑定了小米公司,在所有小米手机上,预装了这个APP。目前,小米是全球第二大手机生产商,2015年出货7000万部。这种渠道上的优势,就如同一个商品获准进入家乐福超市销售一样。

  如果说渠道是超市,产品就是矿泉水瓶,而内容是水

  人们去超市,终究是为了买水。空瓶子最终的去处是废品收购站。所以,在完成这个闭环后,水又成了最核心的问题。超市再便利,瓶子再漂亮,如果里面的水是过期甚至被污染的,用户不可能买账。

  2015年12月,乌镇。习近平主席出席了在此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并做主旨演讲。“中国已经有413万个网站,6.7亿网民。”他说。这位领导人没有表达的一个数字是:中国的自媒体已经超过了1200万个,大约是纸媒的600倍。

  当传统媒体在渠道、技术、产品遭到APP的颠覆性打击时,它曾经引以为王的内容,也遭到了自媒体的强劲挑战。

  自媒体这个名词来源于美国,英文是We Media。在大洋彼岸,它与草根新闻、公民新闻指向一个方向:由普通的个人尤其是非专业人士产生的内容,从而不让内容的生产被类似《人民日报》《南方周末》这样的机构媒体垄断。10年前,中国最早的自媒体——博客开始流行,因为有了更方便阅读,并能转发、分享的移动互联平台,自媒体开始大行其道。

  对于内容而言,自媒体的出现是颠覆性的:

  1.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极大丰富了信息量。中央网信办主任鲁炜说:目前,中国每天产生的资讯超过300亿条。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自媒体。

  2.很多优质内容产生于自媒体,特别是类似星座、育儿、教育等垂直领域。用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张朝阳的话形容,这些内容更鲜活,拉近了作者和用户之间的距离,因为不经过编辑加工。

  3.也正是因为缺少了审核机制,自媒体内容的真实性大打折扣。而在移动互联和社交媒体上,谣言、标题党的传播速度和点击量,会远远大于客观平实的报道。“互联网的内容越来越不堪入目。”一位已经转型的媒体大佬说,而这也是他离开媒体的原因之一。

  重新寻找最优质的内容

  这个问题也一度困扰着我,特别是到一点资讯出任总编辑之后。今天,我们已经掌握了强大的渠道、领先的技术,并研制出更懂你的产品,终点又回到起点——一如15年前,我带着朝圣的心态,重新寻找最优质的内容。

  我坚信:无论是15年前还是今天,这个市场一定是良币驱逐劣币。1990年代,因为没有优质的调查报道,所以三无产品“大特写”才能风行一时;因为缺少好的娱乐报道,所以把“周润发跳楼、刘德华自杀”印在头版的小报才会畅销。而当优质的替代品出现时,这些垃圾信息很快就灰飞烟灭了。

  在一点资讯,编辑团队与算法团队一起,使用两种工具,保证优质稿件的呈现:

  1.水源工具。8个月的工作里,我带领一点资讯内容运营团队对上万个稿源进行了遴选、分级,与近百个优秀媒体进行了点对点的沟通,保证其生产的内容能够第一时间呈现在一点资讯的平台上,甚至让他们为一点资讯的用户定制内容。我们也把七千多个自媒体清出了一点资讯的后台——他们涉黄、发软文,或者内容严重失实、搞标题党。

  2.算法工具。稿源解决有和无的问题,而算法解决内容上不上、上到什么位置,以什么样的逻辑排序。比如,选一篇新年献词——是《中国新闻周刊》的,还是《南方周末》的?不同的算法逻辑,产生不同的结果。作为编辑和总编辑,你需要配合算法工程师,教会机器如何判断——点击量、点击率、转发数、评论数、收藏数、不喜欢数,都是重要的参考指标。换言之,是把规则注入电脑,并根据用户大数据,从而形成属于一点资讯的内容推荐逻辑。

  稿源是倚天剑,算法是屠龙刀。而专业水准——包括新闻,也包括教育、健康等垂直内容,是内力。没有内力驱动,再精良的武器放在手里也是浪费。

  当年,在《南方周末》,我们靠自己的力量生产优质水源;今天,我们在全网范围内寻找优质水源。当年,我们靠编辑判断,把好的报道推上头条;今天,我们交给算法,而背后是大数据——用户行为习惯的记录与反映。

  用户的行为更重要

  让我们再次回到关于王的话题:内容、产品、渠道,以及技术,究竟谁为王?从业18年的经历告诉我:它们都是“一”,三横一竖,合起来是个“王”字。但这个“王”空空地放在这里是没有意义的,最终决定谁能否主宰天下,是上面的一点。王加一点,才是“主”。

  而这一点,就是用户。很多人说,传统媒体只有读者没有用户,是因为它们缺乏统计工具,无法掌握用户的阅读习惯,并根据这种习惯作出调整。读者调查太滞后、太局部,而且读者可以骗你。

  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从它的后台,可以瞬间看到用户的行为习惯,即时、真实,而且是全部。读者的全部数据,尽在掌控之中——这就是用户日志。“不是用户重要,而是用户的行为重要,”一点资讯创始人、首席架构师陆荣清博士说,“掌握了用户行为,你就懂他们,他们会更离不开你。”

  这就是我在一点资讯工作后,对内容、对阅读、对用户的思考。

  这让我想起15年前,在《南方周末》写稿子时的情景。当年有不少稿子,都是反复打磨反复修改,痛苦至极。我曾经有过夙愿:希望未来有一天,写稿子“倚马可待”。但到了今天,我发现这个愿望根本实现不了,因为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难题。你的痛苦在于破解、超越,你的快乐也在于此。

  (作者为一点资讯总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2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