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首页>前沿报告 > 正文

新闻机器:智能传媒之路又一程

2016-03-01 00:38:05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2月下   作者:曹三省

摘要:  新闻机器替代了人的部分工作,新的模式、产品、体验和生态也因新闻机器的出现而产生,但人仍然是新闻领域创新与发展的灵魂与核心要素。

  机器新闻新旅程

  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机器新闻”已成为传媒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机器新闻是指采用基于人工智能、互联网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算法和装置(即“新闻机器”),进行新闻素材的汇聚、新闻内容的编写、新闻图表的生成、新闻条目的发布与动态更新等智能化、自动化处理的技术与应用模式。短时间内,各类新闻机器产品应运而生。

  新技术对于传媒业的改变与提升,当然并不始于今天的智能技术和新闻机器。19世纪中后期,日臻成熟的照相机被应用于新闻摄影,开启了新闻的读图时代;20世纪的录音机也在短时间内成为新闻采访的必备设备,并显著增强了记者对新闻事实的记录能力;此后,摄像机创造了新闻纪录电影和电视新闻,电话、BP机、传真和手机为新闻采访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通信能力,计算机和互联网更是显著地改变了新闻业务全流程。以上新技术的应用,都是一种无可回避的趋势,也是传媒领域实现跃升的必经之路。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得以普遍应用之后,智能技术逐渐成为克服数字技术在传媒领域中过于机械、过于去中心化地生成与分发信息从而导致信息过载与传播环境混乱问题的必然之选,而新闻机器则是应用于传媒系统中的诸多智能信息技术中的一种,其构成了人们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上建构智能传媒体系的一级阶梯、一段里程。

  新闻机器不断涌现

  就当前国内获得广泛关注的一些新闻机器产品来说,新华社推出的写稿机器人“快笔小新”能够以远超真人记者的效率完成财经和体育新闻事实数据采集与计算,实现中英文数据消息和快讯的迅速生成。除事实数据处理外,新闻标题、导语的生成和基于推理的原创性结论,也是“快笔小新”的优势。

  除无人机外,无人车与无人船在传媒领域内的应用也同样不可忽视。无人车与无人船将航拍无人机的拍摄能力延伸至地面和水面,创造了更多可能。

  可穿戴设备被视为手机等手持式移动设备的下一代产品。可穿戴设备涵括了诸多种类,而其中的智能眼镜则在新闻报道应用中存在着巨大的潜力。从谷歌眼镜应用于新闻报道的实验开始,各类基于智能眼镜释放记者双手、实现记者的第一视角视频采集的技术创新与尝试层出不穷。

  自2015年底开始,一系列基于VR技术的传媒类应用产品先后发布,吸引了业界普遍关注。乐视VR、小伴马VR等全景摄像技术先后借北京国际微电影节和全国青少儿短片大赛登台亮相,百度视频也推出了VR频道,谷歌则推出了DIY低成本VR眼镜“谷歌纸盒”。

  传感器是智慧物品、物联网和万物互联的技术支撑。近年来,将越来越普遍部署于环境之中的传感器应用于新闻领域的尝试也开始涌现。交通监控摄像头成为播报路况的重要工具,空气监测传感器成为雾霾和大气污染实时报道的信息来源,而新华网的生物传感智能机器人“小星”,应用于人类体验与感受挖掘,将生物传感信息处理为新闻报道与分析稿件。

  新闻机器引发的技术伦理思考

  正如诸多新技术获得应用的初期一样,各类新闻机器引发了传媒业内的震动与思考,对新闻机器产品“取代”人类新闻工作者的担忧也是存在的。

  诚然,新闻机器较之此前的照相机、录音笔等技术而言所带来的冲击效应更为明显,但本质上,机器新闻乃至于整个智能媒体发展进程均是基于现实应用需求的技术创新带来的传媒业务模式变革,其提升和改变的是既有的业务流程中传统意义上不得不由真人记者完成的繁重劳动,而真人记者的创造力和深度报道能力反而会因采用新闻机器而得以释放,并从而为传媒领域创造新的图景与广阔发展空间。单纯从已有业务的视角来看,新闻机器替代了人的部分工作,新的模式、产品、体验和生态也因新闻机器的出现而产生,但人仍然是新闻领域创新与发展的灵魂与核心要素。正如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的无数次技术创新一样,新闻机器正在创造、也将继续创造新闻业更为广阔的未来。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2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