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前沿报告 > 正文

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

2016-04-10 01:20:00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4月上   作者:李海燕 兰传斌

摘要:  媒体发力优质内容,从供给侧改革入手,解决供需矛盾新难题,是一种定力,也是转型和突破的基础。

  “新的一年,我们服务大众不止步,追寻新闻不停歇”,2月7日除夕出版的大众日报,在一版向广大读者拜年,这句话既是大众日报2016年春节报道思路的主线,也是大众报人薪火相传的理念。

  诞生在战火硝烟之中,拥有77年光荣历史的大众日报,即便在战火纷飞之际也从未间断、停刊,成为我国报业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正是秉承“不停歇”的精神,近年来每逢春节,大众日报不仅坚持出报,还以精心策划的栏目,扎实、深厚、温暖的报道,新颖美观的版面呈现方式,让春节报道成为报道创新的一次有效实践,报道质量的一个高峰。

  春节过后的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三有”,就是三把标尺,为新闻作品树立起了高标准。

  2016年春节,大众日报推出“金猴闹春”特别报道,总编室担纲“中央厨房”,多部门联手实施,推进“走转改”,深化对新闻规律的认识,创新党报新闻生产方式,自觉践行“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

  新闻供给侧改革:强化用户意识,树立产品意识

  强化用户意识、产品意识,是“金猴闹春”特别报道的基本理念,也是突出特点。在策划方案上,我们提出:春节报道不能是报人的自说自话自娱自乐,不能成为采编炫技的自留地,不能浮皮潦草流于表面,不能华而不实搞花架子;而应该从读者的阅读需求出发调整内容生产,从产品的用户体验入手倒逼新闻采写创新,让春节报道成为一次新闻理念的大深化,一场新闻操作的大检验,为全年新闻报道开好局。

  之所以有此想法,是因为我们愈发认识到,在新闻领域也存在供给侧改革的迫切问题。读者居需求侧,媒体处供给侧,在信息匮乏、渠道稀有、供小于需之时,媒体因其发布权长期处在优势地位,供需矛盾多集中在量上的供不应求;如今信息爆炸、媒体多元、人人都有麦克风,供需矛盾则更多体现在质上的不能满足和供需错位上。必须承认的是,即便传播方式革新、媒体格局变化、媒体业态多元,原创、有用、精准的优质新闻产品,于市场而言依然会是稀缺产品,于媒体而言依然会是核心竞争力。媒体发力优质内容,从供给侧改革入手,解决供需矛盾新难题,是一种定力,也是转型和突破的基础。

  改革供给侧,就要了解需求侧。与大众日报“金猴闹春”并蒂而生的,是新锐大众客户端的“猴开心”特别报道,报端互动,提供了解决供需新矛盾的技术路径。特别报道推出之前,大众日报发挥新媒体互动优势,在新锐大众客户端向读者和用户征集线索,并梳理出年俗、二孩、楼市、城镇化、空气质量、电子商务等一系列热点话题。以此为基础,设计出记者回乡、记者走基层、年俗新语、猴年画猴、信息速递、假期随笔等多个栏目,并紧紧围绕热点关键词拟定报道提纲,安排记者做针对性采访、调查和写作。稿件发布之后,客户端及时发布互动情况,对新闻产品的用户体验做回访和追踪,并反馈回报纸。

  报端互动链条的构建,让内容生产更贴近读者需求,换来的则是产品质量的提升。据统计,《酒杯成了二孩意愿“投票器”》《60后爷爷奶奶们的“城镇化”》《小县城里数楼盘》等多篇重点稿件被重点抓取,并通过多渠道多次转载,而且从读者和网友的留言看,阅读率和好评率都很理想,一些还成为春节期间的热点话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稿件与需求对接,或提供信息,或给出观点,或烘托情感,从不同层次适应和满足读者需求。

  塑造党报新闻新优势:保持定力,精准定位

  春节期间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新闻?大众日报自身有什么优势?读者凭什么买账?拟定春节报道方案之前,策划者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读者,并给自己列出了一道道难题——唯有题破,才能文立。

  对这些问题的追问,背后是“如何看待党报新闻”这一大命题。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党报新闻过分强调宣教功能,以口号和理念推广为主,习惯穿靴戴帽贴标签,习惯通过大喇叭广播的形式强化认知,给人的感觉是高高在上、板着面孔,不好读、不可亲。20世纪八九十年代,都市媒体勃发,使得社会新闻成为富矿,党报上报摊、进市场、向都市报转型的呼声渐起,党报新闻的特色与优势却受到削弱。当前,互联网上车马喧嚣,网络新闻声势浩大,选题跟网络之风、价值观受网络影响的问题凸显,这是党报新闻面临的又一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在实践中也逐渐认识到,认识适应媒体新变化,把握引领传播新规律,就应当重视差异化,精准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切实提高舆论影响力。大众日报始终坚持“新闻强报 特色立报”的办报理念,强调报纸的新闻纸属性,力求“以人为本做新闻”“影响最有影响力的人”。对这些理念的秉承,就是对如何做党报新闻的一种回答。

  在“金猴闹春”特别报道中,“记者回乡”是重点打造的栏目,连续7天在一版和二版头条位置刊发7期13篇稿件。之所以以“记者回乡”为着力点,原因有二。其一,党报记者是党报最宝贵的资源,只有充分发挥记者的观察力、思考力、调查力,让他们“走转改”,俯身察实情,沉心想问题,才能说实话、动真情,才会有带着温度的精品佳作。其二,回乡是春节共同的话题,容易有感情共鸣,记者回到那块生他养他、血脉相连的故土,才会有贴近大地的观察,才会有真实细致的材料,才会有感情、有温度,才能打动人心。

  为此,总编辑、编委们带头“走转改”,带头研究问题,带头写稿子,推出了《岳父的眼界》《金堤河的新难题》等稿件,从身边的一个人、家乡的一条河着手,以小见大,见人见事,反映出发展进程中的现实问题,为春节报道树立了标杆。而众多编辑记者也争先恐后,竞相亮相,《放下手机,安心吃一顿年夜饭》《消失的传统习俗去哪儿了》《果农之惑》等佳作迭出,一位热心读者表示:“一时呈争奇斗艳之势,报纸甚是好读。”

  在“记者回乡”栏目的收官之作《人的城镇化调查》一文中,记者以家乡昌乐县杜家庄及邻村为观察对象,详细调查进城农民在教育、医保、就业扶持、养老保险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通过翔实细致的调研,获取大量材料,通过政策分析、案例解析、数据统计等手段,得出了有说服力的观点。郭树清省长做出批示说,“这篇调查报告了解反映了不少实情”,要求“蹲点调研要很好学习借鉴”,并推荐该文作为省政府研究室和多个厅局学习参阅的模板。

  每逢春节,各类“返乡体”写作都会成为热门,但其中,未返乡靠电话采访写成者有之,编造假新闻者有之,被斥为不懂农村的有之……大众日报记者的“返乡体”报道,没有一味吸引眼球的标题,没有貌似深刻的反思,没有肤浅滥俗的抒情,只有扎实的采访、翔实的数据和事例、平实的叙述和感同身受的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概括为48个字: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可以说,这48个字为塑造党报新闻新优势指明了方向,只要党报在中心工作中找新闻,在研究问题上出题目,以高人一筹的思想境界,多人一手的调查研究,拿出过硬的作品,就会让党报新闻有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尊重新闻传播规律:融合,化人,戳点

  对新闻传播规律的重视,是近年来新闻舆论工作的一大进步:少了填鸭式的我说你听,少了干干巴巴的照本宣科,少了穿靴戴帽贴标签,少了概念化抽象化的表达;讲道理之余多了些讲故事,说事拉理多了些娓娓道来,犹如餐桌之上多了些开胃小菜,洪钟大吕之外多了些丝竹之声。

  如果说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成为共识,那么操作层面的实施,则会有不同路径的探索。“金猴闹春”特别报道重点围绕三个关键字下了功夫:融、化、点。

  融,就是媒体融合。在媒体融合成为大趋势的今天,传统纸媒应持的态度不是排斥等待、故步自封,也不是放弃阵地、迷失自我,而应当立足自身传统优势,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做好融合文章。大众日报纸上的“金猴闹春”,与新锐大众客户端上的“猴开心”特别报道同步推出,既是同题作文,又是两种表达方式,既相互配合,又各有侧重。

  以“年俗新语”栏目为例,栏目在报纸与客户端同步策划,并行推出。报道之前,客户端发挥传播快、互动性强等优势,就“过年那些俗事”开展话题征集、互动调查。报道中期,记者稿件进入“中央厨房”,报纸选取一两个点集中发力,推出《消失的传统习俗去哪儿了》《传统习俗不能光靠百度》等作品,力求在深度上做文章,力求说清、说透;客户端除了多篇幅、多角度提供海量信息,还在新媒体化转化上做探索。报道后期,客户端集纳用户互动信息,将稿件评价反馈回报纸。这种报端互动模式,使得舆论影响力进一步聚合,并实现了反哺报纸本身。

  化,就是化人,就是感染人、影响人。习近平在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的讲话中提出“成风化人”,对党报新闻如何打动人心提出了要求。以“金猴闹春”特别报道的漫画栏目“猴年画猴”为例,其在编者按中就开宗明义,“丙申将至,‘大圣归来’,我们‘画猴’,也为话猴,以此关注热点话题,关心民生百态,并且关照彼此内心。”在7期作品中,为了达到“关心民生百态,并且关照彼此内心”的目的,栏目采取漫画形式,以猴年的孙悟空为主人公,将其放到社会发展进程大背景中,围绕归途、二孩、反腐等题材落笔着墨。春节期间,这组漫画作品在微信等新媒体广泛传播,朋友圈不少读者反馈,孙悟空肩扛旅行包返乡、大圣打虎等形象定格在脑海,引发共鸣,使得这一栏目成为表达方式创新带动传播力倍增的典型案例。

  此外,“新春走基层”“岗位上的劳动者”等栏目的多篇作品,如《岳楼村春联传家风》《QQ空间里的讨薪路》《三楼村“通婚圈”越来越大》等稿子,或以事感人,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或以思考启发人。

  点,就是找准报道着力点,戳中爱点、痛点、难点、焦点。不对点,不聚焦,报道就会散光,拉拉杂杂,没有精气神,从而没有感染力、说服力。“金猴闹春”特别报道尤其强调点要准,力要实,感情要共鸣。摄影报道《家的方向》能够登上二版头条,就是因为其选取除夕这天大街上的普通一幕:行色匆匆的女孩子和忙忙碌碌的环卫工,她们不相识,她们擦肩而过,她的回家路和她的坚守,都让人温暖,这就是戳中爱点。《夹缝中的40+农民工》《果农之惑》等作品聚焦农民工和果农两个群体各自的困境,戳中的是痛点;《金堤河的新难题》《家宴上话说“供给侧”》等稿子,紧扣当前的现实问题下笔,戳中的是难点。

  新闻创新中的坚守:找准报人的职业价值

  我们在别人休息的时候加倍努力地忙活,其间也不是没受到质疑。曾有人问我们:“都忙着过年,报纸谁看啊?”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这群智商不算低的报人,就没法说服自己的内心,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价值。

  同事间讨论的时候,我们的第一个回答是:“不停报”是一种态度。的确,不少省级党报、更多地市级党报的同行们春节期间休报七日,似乎也不至于影响读者订户的正常生活。但作为一张在战争年代都没有停过一天的报纸,不停报,是一种大众报人精神的传承;同样,在“报纸寒冬论”“纸媒将死论”甚嚣尘上的当下,一直坚守“一心一意干报业、风吹浪打不动摇”,并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大众特色道路”的报人,我们仍保有着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追求和专业精神。在春节这样一个“规定动作”较少、自选动作唱主角的时刻,我们也真的想试一试,放开手脚的时候,我们能不能跳出让自己满意的“有思想、有品质、有温度”的舞蹈。还好,春节报道获得超出预期的热烈反响,让我们坚信,好新闻的生命力决不止7天。在这个跟风、求快,各种事件、观点、思潮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天的时代,扎实地探寻并接近真相,严肃认真地思考,温和地触碰时代的体温和脉搏,仍然应该是新闻人的不二选择。

  (李海燕:大众报业集团编委、大众日报总编室主任;兰传斌:大众日报总编室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4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