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前沿报告 > 正文

怎样实现让人倾心的理论“轻”传播

2019-03-19 15:06:06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3月上   作者:卢文炤

摘要:理论“轻”传播如果能打破抽象概念形成的认知屏障,抓住其本质进行形象化解读,会让人豁然开朗。

  在新时代,理论“轻”起来有了更多可能。理论“轻”传播怎样才能让人一见倾心或一听倾心?以下四点可作考虑。

  概念怎样形象化

  理论传播中常出现一些概念,比如“自由”。在生活中,“自由”通常被理解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曾在一次讲座中对“自由”做了不一样的形象化阐释,给人印象深刻。他喜抽烟,在台上演讲时也不例外。他说:“我想吸就吸了,好像我是自由的,但我被烟控制,其实是不自由的。”从他的阐释来理解,“自由”的哲学之意接近于“不被异化”。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图景,“我有可能按我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怎样理解这种自由的状态?接下来的表述是进一步的解释:“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的、不受我们控制的、与我们的愿望背道而驰的并且把我们的打算化为乌有的物质力量,这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以此理解上面所描绘的自由状态,应指的是不被物质力量异化。在不同语境中“自由”的语义不同。理论“轻”传播如果能打破抽象概念形成的认知屏障,抓住其本质进行形象化解读,会让人豁然开朗。

  内容怎样精粹化

  节奏紧张的现代人希望利用碎片化时间(尤其是接触媒体时可以并行处理其他事务的时间)汲取丰富的“营养”,因此理论传播内容需要精粹化,“营养”密度更大。最适合移动端的内容是音频,一些读书类公号的音频内容因此大受欢迎。理论“轻”传播不一定是短传播,较长时间的音频可以将内容做得相对充分,甚至可以做成系列,而且要有下载功能,方便非Wi-Fi环境下收听,翻看手机中其他内容时也要不影响播放。当然,文字、视频类内容在手机上大多不适合长传播,因为用户没有足够的时间盯着手机屏幕。电视的一些相关专题节目放在移动端会显得拖沓冗长、声音偏杂,报刊的长篇理论文章直接“嫁接”也需适当改造。手机端应用需关注使用细节,在讲究用户黏性的时代,没有良好的体验就难有流量。

  受众怎样分层化

  理论传播需精准区分受众层次,“因材施教”。引导受众入门,可以采用动漫、电视、电影等视频或连环画、故事书等,对不同年龄、学历的入门级受众,也需细分形式与内容;中阶则是报刊理论文章、有关解读书籍;高阶是马克思主义原著中译本、党的领导人的原著;最高阶则是专业研究者需研读的如相关外文经典原著、手稿等,这构成受众认知金字塔。

  “轻”传播有助于吸引入门级和中阶受众,但需防止受众在“轻”传播中浅尝辄止,形成一种惰性,不愿再读大部头原著。受众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不断进阶,比如大学生可以逐步阅读报刊理论文章、有关解读书籍,更感兴趣的可以看马克思主义原著中译本、党的领导人的原著。对较高理论素养的受众来说,“重”传播效率更高。

  传播怎样实效化

  年轻人的“三观”正在形成中,这时向他们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非常必要,但不求速效,而求实效。“三观”的形成需要有比较、思考的阶段,我们要有耐心让年轻人在各种思想中进行辨别。周恩来22岁时到欧洲求学,实地考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现实,了解到欧洲各种改造社会的学说和主张,逐渐有了明确的认识,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他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之初时说:“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做出自觉选择,这样确立的信仰才更坚定。

  历史似乎已变得久远,面对当下,一些年轻人会感叹“现实很骨感”、中年人会以“油腻”自嘲。理论传播需引导受众历史、辩证地看待社会发展,分清主流和支流,并做好为实现理想的社会和生活而长期奋斗的准备,社会需要进化,自身也需不断提升。

  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是理论传播的内核,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来丰富头脑。我们党是善于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的政党。正如食物的多样性会带来营养的多样化,善于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可以得到更丰富的精神补给。理论传播也需扩大视域,为受众提供更多样的产品。○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3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