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前沿报告 > 正文

积极培育新闻学术期刊现实干预能力

2022-06-15 16:53:45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6月上   作者:张树伟

摘要:永葆青年气质,和青年记者相互砥砺前行,这既是以《青年记者》为优秀代表的新闻学术期刊的重要品质,又是她们对这个时代最深挚的守望。

  2021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意见强调,学术期刊要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引导学术研究立足中国实际,回应现实关切,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意见尤其突出强调了学术期刊和现实中国的关系,要引导学术研究把着力点放在解决现实问题上,这为学术期刊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新闻学术期刊而言,这一要求有着更直接的针对性。在复杂的新闻事实面前,新闻从业者以什么样的专业素养和立场直面和回应现实关切,是一个重大的学术和现实命题。而新闻学术期刊和这一命题本身有着天然的联系。从新闻学术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来看,大都具有“时效性”,是对现实新闻实践的经验总结、学术梳理和理论思考。这个天然对接事件和现实的特质,让其和新闻报道一起构成新闻事件和社会发展的“背景音乐”。

  当然,因为新闻学术期刊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呈现弱相关性和间接性,所以并不被关注。但新闻学术期刊要想更好地发挥其引导作用,就应该在这一方面主动作为,即要积极培育和提升现实干预能力。

  新闻学术期刊的现实干预能力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以学术研究为理论载体,为新闻实践提供具有方向性的新闻生态营造。新闻学术期刊通过引导和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闻观和传媒文化,间接地实现现实干预意图,成为媒体甚至公众改善社会的动员者。

  二是以新闻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为工具,提升新闻采编人员的业务素养。比如,《青年记者》是很多年轻记者和即将成为记者的传媒学子的实操手册。这种贴近实践的气质在学术期刊中尤为可贵。毫无疑问,在连接学术和实践方面,它提供了一种典范。学术期刊在这方面要有清醒的自觉,引论学术研究具有“现实深度”,从而成为新闻从业人员终身学习的重要资源。

  三是新闻学术期刊要主动行动,成为媒体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塑造的学术力量。前者是一本优秀的新闻学术期刊必备的品格,而后者则是其超越性发展的核心特色。所谓主动行动,就是要超越过去新闻学术期刊“扁平化”的办刊路径,如仅以“守株待兔”的方式等待学术研究成果到来,并充当其价值的重要裁判者,通过多元化的学术成果供给体系的建设和学术社群生态的营造,走到新闻和新闻研究的“前台”。诸如《青年记者》举办过的记者论坛、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等,这些看似相对平面化的活动就是这类行动的初步探索,是新闻学术期刊在现实干预能力方面的重要生长点。

  具体来说,这种主动行动的重要表现就是新闻学术期刊要跳出“信息孤岛”状态,完成自己的学术社群生态的拓展与重塑。

  第一,搭建学术研究者和新闻从业人员沟通的平台,推动新闻学术研究实现“现场化”转身。

  众所周知,学术期刊在当下的学术评价格局中处于优势地位,这种优势地位塑造了学术期刊某种程度上的“傲慢”与“封闭”,因而,学术期刊和学者以及学术界的交流很多时候处于单向状态,至少这种交流的通道十分狭窄。可以说,学术期刊本身汇集了最多的学术科研成果,同时又因交流的单向性倾向而成为“信息孤岛”。而且,因为对这种状态习以为常,所以学术界常常漠视其存在对学术和期刊发展的巨大伤害。

  同时,更多依赖新闻院校等学术单位的单一类型研究成果供给机制,保证了新闻研究具有必备的学术品格和深度,但这些学术和新闻现场的隔离状态也让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成为一种学术“独语”。和一般意义上的学术研究的前瞻性相比,新闻学术研究前瞻性更多来源于新闻现场,来源于解决时代新闻实践面临的困境以及在困境突破中的首创等。因此,新闻学术期刊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搭建起研究人员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互动平台,推动研究者走出学院,走入新闻实践的现场,以解决现实问题为重要研究方向。同时发挥二者的合力,以“学界导师”的方式推动新闻从业人员提高理论素养和理论敏感,并鼓励一部分新闻从业人员成为新闻学术研究的新主体,共同推动新闻学术研究方向和研究人员等实现现场化“转身”。

  第二,新闻学术期刊建立和媒体机构畅通的合作机制,基于媒体的实践,发现和设立学术研究议题,实现自身下沉的“转身”。

  媒体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最前沿,是媒体融合所面临的一切困境与创新的现场,新闻学术期刊在议题设置方面,要有主动介入新闻实践现场的勇气和发现现实议题的敏锐性,在实践中发现学术议题,以学术研究推动实践深化。从当前来看,新闻学术期刊和媒体的联系基本处于无意识状态,媒体本身不太重视自身学术能力建设,期刊没有把媒体作为学术研究方向和成果的重要供给地。尽管这是现在的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因此,新闻学术期刊可主动行动,从学术研究议题的设立出发,利用自身的学术资源,推动媒体升华新闻实践经验,并把学术研究作为自身品牌建设的重要元素和自身发展的重要突破力量。

  第三,新闻学术期刊统合业界资源,在微观上具备“即时”的新闻采编指导能力,在宏观上具备媒体发展规划能力,实现向智库化发展“转身”。

  新闻学术期刊汇集业内相对充分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却没有把这些学术资源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探讨这些资源充分利用的各种可能路径,对新闻学术期刊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如新闻学术期刊可以利用学术平台的优势,建立起优秀记者编辑和新闻学院研究人员两类“资源群”,设计出资源利用的运行机制,在新闻资源提供、采编技巧等多方面,对年轻媒体人的采编工作提供“即时”指导,并根据需要,组织系统化的交流与培训,为媒体机构提供菜单化的培训和学术服务。再如,新闻学术期刊对媒体发展提供专业化的诊断和规划,努力成为媒体发展的重要“外脑”,实现自身发展形态的智库化。

  而且,就提升学术期刊品质和品牌力量而言,这种主动行动同样意义深远。其中最根本的收获在于,学术期刊、研究人员和媒体从业人员三者基于回应现实关切而结盟,成为相互的塑造者,成为彼此的“镜像”,让鼓励、赞美、批评、修正呈现出来。通过这些社群生态的营造,新闻学术期刊在提升现实干预能力的同时,获得了更多自身学术品格提升、学术品牌传播的空间,也可以更好地实现社群“变现”,提高学术期刊的自我生存能力,让学术期刊跳出单一的生存模式,获得更好的发展品质。

  没有什么新闻行为能够置身事外,新闻学术研究也是如此,它们共同塑造着这个时代和社会。既然如此,那么高扬我们坚信的价值观,倡导我们的新闻信念,培育能够承担这些信念的媒体从业人员,应该是包括新闻学术期刊在内的所有新闻业界共同的责任。在纪念《青年记者》创刊80周年的时候,我们探讨新闻学术期刊对现实的干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提醒和自我规劝:不要忘记了新闻学术期刊的独特使命,更不要因为学术权力而膨胀,走入故步自封的“暮年”。

  永葆青年气质,和青年记者相互砥砺前行,这既是以《青年记者》为优秀代表的新闻学术期刊的重要品质,又是她们对这个时代最深挚的守望。

  (作者为中国教育报编委、融媒体评论中心主任)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6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