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首页>前沿报告 > 正文

正确把握报刊业改革的方向、重点和步骤

2008-11-10 08:21:43

来源:   作者:

摘要:

  ●  朱伟峰

  非时政类非公益性报刊转企改制大体分“三步走”。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推进中央企业所办报刊转企改制。第二个阶段,主要对象是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所办的报刊。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党政机关所办的报刊的改革。
  公益性报刊出版单位的改革也要加紧进行,重点是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

  为深入贯彻落实今年4月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中央有关部门刚刚在沈阳召开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经验交流会议。目前,在政策层面,报刊业改革的方向和路线图都已经十分明确。改革已经不仅是试点单位改革的事情,而是要逐步深入到所有出版单位。

  正确把握报刊业改革方向

  在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颁布后,报刊出版单位的改革不断推进。目前,在报刊领域,总署正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在京的一般出版单位和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类报刊社逐步转制为企业。
  目前,中国证券报、中国保险报、电脑报、中国计算机报、机电商报、国家电网报、中国商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华建筑报等均已转企改制。许多报刊随着主管单位的整体转企已完成转企工作,全国现已有上千家报刊出版单位成功转企。在上市融资方面,自北京青年报经营部分在香港上市后,目前又有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入主上海新华股份,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粤传媒上市,截至目前已有6家报刊出版单位的经营部分上市。在资本市场高度活跃的今天,传媒集团上市工作已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媒体积极性很高,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传媒企业上市。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报刊业的改革正积极、健康、稳步地推进。
  在当前的改革中,根据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我们应正确把握报刊业的改革方向,始终坚持确立一个目标,牢记双重属性,坚持“三个有利于”,确保“四个不能变”。
  ●确立一个目标。即报刊业改革的目标是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自主经营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调控适度、市场主导、导向正确的灵活经营机制,目的是实现报刊业又好又快发展。
  ●牢记双重属性。就是报刊业既有产业属性,又有意识形态属性;既是市场主体,又是党的宣传思想阵地。要深刻领会占领市场和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是统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致的。只有更好地占领市场,才能更多地占领阵地。在确保正确导向的前提下,经济效益越好,社会效益就越实在,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否则,既没有社会效益,也没有经济效益,更无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坚持“三个有利于”。就是改革的措施和要求要有利于发挥报刊工作者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报刊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大局服务。
  ●确保“四个不能变”。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为此,要始终掌握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对资产配置的控制权,对编辑业务的终审权,对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

  报刊业改革的重点:培育和重塑新型的市场主体

  中央认为经营单位的转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强做大我国的报刊业,基本前提是要有一批充满活力、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而依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报刊单位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塑新型报刊市场主体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报刊社仍然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一方面,这种体制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当年采取这种方法主要是为了弥补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对报刊社拨款的不足。时过境迁,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当一部分报刊社已经很难像从前那样获得可以支持其生存的财政拨款,越来越需要依靠市场来求得生存和发展,这就促使其必须转向企业。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性质使报刊社难以直接面对市场,难以成为市场经营主体,“生”不容易,“死”也很难,出了问题,只能找它的主管部门,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以必须改制。通过改革,使出版单位成为能够独立承担法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责任的市场主体,拥有自主权、决策权、经营权,达到权责一致。这样的市场主体才能独立运行,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社会行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做大做强,也才能建立报刊的“生”“死”制度。
  培育和重塑新型的市场主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大力推进集团化建设,同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报刊市场。

  整体布局:打破行业壁垒,推动跨地区发展、跨媒体兼营

  从世界传媒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各国媒体都在突破书、报、刊乃至影视、网络、唱片等多种传媒界限,进行跨媒体经营。因而,我们探讨报刊业改革的时候,应该把它放在整个传媒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迅速增长,并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目前,任何一种单一的媒体均不足以满足大部分群众的文化需求,因此,打破行业壁垒对于中国报刊业来说已经如箭在弦。一些跨媒体的较大型的综合传媒集团纷纷诞生,如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的建立,为广电传播机构进行跨媒体运作树立了典范;而后辽宁日报报业集团、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等纷纷向跨媒体方面发展,更名为“传媒集团”。成都日报集团与成都电视台融合,成为中国中心城市第一家由同级日报集团与广播电视机构合并重组的大型综合传媒集团,目前该集团发展的势头很好,在四川抗震救灾中充分发挥了大传媒的优势,在稳定人心、阻止谣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后几年,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还将进一步重点扶持若干家规模大、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大型报刊传媒集团,走集约化发展道路,确立跨地区发展、跨媒体经营的战略方向,培育国有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这是一个宏观的任务,也是一个微观的任务,是宏观、微观改革相结合的任务。我们将推动这些集团在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两分开的原则下,普遍建立母子公司体制,实现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扩大同业合作、国有投资、公开上市等投融资渠道;鼓励他们资产重组,兼并其他报刊;支持他们发展网络媒体、视频媒体、数字媒体和印刷、发行、广告、物流等等相关产业,形成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有大型综合性的报刊传媒机构。
  同时,我们将推动若干家已经初步形成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行业、专业类报刊出版单位,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支持他们通过调整、兼并、重组、划转等方式,整合行业、学科领域内多种形式的媒介资源,形成在相关行业、学科领域具备一定资源集中度、占据优势竞争地位的专业性传媒企业集团。对专精特新的中小报刊出版单位也积极扶持,使其健康发展,使整个中国报刊业真正实现大发展大繁荣格局。
  我们要通过以上努力,力争形成全国若干家大型传媒骨干集团和专精特新的中小报刊社共同发展的整体格局。

  正确把握报刊业的改革步骤

  ●一方面,积极推进非时政类非公益性报刊转企改制。
这大体分“三步走”。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推进中央企业所办报刊转企改制。当前总署新闻报刊司主要是指导推进中央企业所办报刊转企改制。目前已经有中保集团所属的中国保险报、中国农科院所属的机电商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中国计算机报、国家电力公司所属的国家电网报社、电子设备杂志社完成整体转企。其中,像国家电网报社和机电商报社,在实现转制之后,紧接着面临资源整合和股份制改造等问题。第二个阶段,主要对象是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所办的报刊。最近,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所属的中华建筑报社、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中国科学杂志社等单位的转企改制方案已经获得批准。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党政机关所办的报刊的改革。总的来讲,准备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中央单位所属的非时政类、非公益性的报刊出版单位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各省可按照各自实际情况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不搞一个模式,鼓励大家探索创新。
  ●另一方面,深化党报党刊、时政类报刊和公益性报刊出版单位改革。
  在大力推进转企改制的同时,在公益性报刊出版单位的改革上也要加紧进行,重点是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积极推动报刊发行进入市场,实行公司化运作。目前主要是着力培育公共服务的主体,这类报刊出版单位的改革主要从四方面进行:实现企业、事业分开,像广告、印刷、发行等经营部分可以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面向市场独立经营,使采编宣传和市场经营各行其道;明确这些报刊出版单位的职能和服务对象,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人事分配、社会保障制度要和市场接轨,企业、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待遇要统一标准;规范经营行为,明确经营规范,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服务费定价、出版物定价都要进行严格的管理,政府要对这些单位加大扶持力度,但不是给经费,而是主要采取加工订货、公共采购等项目方式,向这些单位买服务、买产品。
  应该说,目前报刊改革方向明确、重点清楚、任务具体,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动报刊业改革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
  (作者为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副司长)

  来源:青年记者2008年10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