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冷风劲吹 > 正文

谨防反形式主义报道的“形式主义”

2019-09-03 17:04:40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8月上   作者:吴金

摘要:  随着集中整治形式主义的深入开展,反形式主义的宣传报道在不断升温,但因一些媒体报道不深入不扎实、报道内容程序化形式化等问题,在热

  随着集中整治形式主义的深入开展,反形式主义的宣传报道在不断升温,但因一些媒体报道不深入不扎实、报道内容程序化形式化等问题,在热热闹闹的反形式主义宣传报道中出现了虚假应景、敷衍应付等“形式主义”问题,值得重视。

  四种常见的问题情形

  “常在上层,少见基层”。不少媒体都开设了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专题专栏,但这些栏目大多满足于报道各部门单位的具体举措,而且这些举措大多雷同,无非是“会议比例削减多少”“文件字数限制多少”“工作简报压缩多少”的条文罗列,很少反映基层群众的呼声感受。当前形式主义的最大危害,就是让基层一线不堪重负。形式主义的症结在上层,痛点在基层,记者如果热衷于跑机关,只关注上层,只报道职能部门的工作举措,而忽视基层单位和群众的感受,那么报道就会失衡,就不能真正反映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只求报过,不问效果”。一些媒体的反形式主义报道从表面上看,版面多、时段长,热热闹闹,但仔细看大多策划不走心、报道不深入、效果很勉强,敷衍应付心态较重。有的存在“排浪式”“大呼隆”的现象,只求表面热闹,声势造得大,应景;有的不讲效果,既不深入追问整治效果,看反形式主义举措是否落到实处,群众是不是真正满意,也不注重报道效果,看报道是不是真正抓住了难点痛点,群众是不是喜闻乐见。

  “只见他人,不见自己”。形式主义问题渗透到了方方面面,党政机关常常首当其冲,新闻媒体也因话语文风等问题饱受诟病。但在反形式主义报道中,大多数媒体就像“手电筒”只照他人,不照自己,没有审视并改进自身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有的仍习惯于套路化、模式化报道,鲜见报道方式的创新和报道角度的变换;有的作风仍不深入、不扎实,满足于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有的文风没见转变,还在抄文件、抄材料,把公文语言、宣传语言当新闻语言,官话套话连篇。

  “只见点题,没有破题”。问题意识不强是当前反形式主义宣传报道的一个普遍现象,大多停留在浅表层面,体验式的深入报道、调研式的深度报道很少,很少触及真问题、追问真症结。如各地纪检监察部门近期通报了很多违反形式主义的典型案件,大多数媒体只是满足于转发通稿,很少有记者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深度的剖析追踪,也鲜见媒体主动发现问题的监督批评报道。

  折射出四种不良心态

  应付心态。一些媒体对上级部门部署开展的重大宣传,持有一种敷衍应付心态。面对上级指派的任务,不仔细策划、搞大呼隆,只求一时声势大,热浪高;不重视报道实效,只从自身感受出发,对受众的反馈和评价漠不关心;对新闻题材和内容不加考量和分析,草率报道、完成了事。

  套路心态。报道方式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看似“新闻”实则处处雷同,了无新意,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一些新闻工作者甚至患上了“套路依赖症”,一事当前,不管条件、不顾实际,先想到的就是各种现成采访报道“套路”,甚至根据“套路”“模式”来寻找材料、裁剪事实。

  鸵鸟心态。一些新闻工作者其实对这些形式主义问题心知肚明,之所以深陷其中,“看破不说破”,抱有一种规避问题和矛盾的“鸵鸟心态”。真正要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必然会触碰一些真问题,会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一些新闻工作者不想真正深入直面问题,不敢担风险、负责任,在问题面前只好“埋起头来”,假装看不见。

  本位心态。一些新闻工作者还停留在“传者本位”的语境中,过于强调新闻宣传的单向传播模式,过于强调传播者的主体意志和情绪,不尊重受众的需求和感受,不尊重事物的真实面目和实质,惯于把宣传话语当新闻话语,惯于把模式化、概念化、肤浅化的宣传和灌输作为报道方式。正是这种“本位主义”,催生了新闻报道中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问题。

  整治建议

  建议新闻主管部门和各媒体单位:一方面,加强对反形式主义宣传报道的策划、调度和引导,摒弃被动应付的报道心态和套路化、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多下基层,多到现场,多发现问题,多创新报道方式,真正做到让报道准确反映整治行动、助推整治行动。另一方面,新闻行业自身也要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借行动之机,刀刃向内,先从自己开始,戒除被动应付等不良心态,主动向不讲效果、漂浮不实、千篇一律、“假大空”等形式主义宣战,下决心改变新闻工作的作风问题和文风问题,绝不能让新闻媒体在整治行动中置身事外,成为“灯下黑”。

  (作者为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8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