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特别推荐 > 正文

认识你自己,炼支神来笔

2017-09-19 17:59:39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8月下   作者:傅绍万

摘要:——孙巍新闻作品集《万千宠爱在一“独”》序

编者按:大众日报社高级记者孙巍在新闻一线工作30余年,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影响力大的优秀作品。日前,他的新闻作品集《万千宠爱在一“独”》出版,以自己创作的60篇新闻作品为例,详细分析了新闻生涯30余年的得失感悟、专业思考,引起业内关注。本刊刊发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为此书撰写的序言,以及孙巍的老朋友庞遵升撰写的评论,以飨读者。】

  读
罢孙巍交给我的书稿,感觉到它沉甸甸的分量和价值。可以说,在当前这个极其浮躁、新学新说迭起的时代,它为新闻清源头,为新闻工作者开心智,为有志于新闻工作的人提供方法,“授人以渔”。

  在我就职大众日报的35年间,孙巍是大众日报的特色记者之一。说这个话,我有资格。因为这35年间,我一直没有脱离业务岗位。而且,从1992年到1996年,和孙巍一起干机动记者4年。和孙巍打交道,开始处理他的稿件,则是从上世纪80年代我在大众日报总编室做一版编辑开始。

  孙巍出道,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孙巍的幸运,则是他很快认识了自己。那个时候,“文革”结束不久,一切事物都在回归本真。报纸上领导活动报道很少,发行、经营因素对报纸的影响几乎不存在。编辑每天处理稿件,最大的愿望就是版上能够有一条花边(包框)新闻。这个时期,孙巍工作在县委报道组和潍坊日报,离基层近,条件得天独厚,就成为抓花边新闻的高手,有时候一个月提供七八条之多。像《农民建筑队进城挑战》,潍坊六栋大楼建设实行招标,六个中标的全是乡村施工单位;像《企业好比一只鸟,摊派拔毛何时了》;像改革经营方式,减少流通环节,《临朐当天杀猪天津次日吃肉》……孙巍回忆自己的新闻历程,特别说到“临朐”一稿:这篇稿子一炮打响,“可以说真的拨动了我的新闻神经。打那,我领悟到了一个诀窍,抓新闻,实质上就是在选择学问上见高下。突破口越大,越宽泛乏味;越小,则越集中有力”。他的结论是,“伤‘十’不如断‘一’”。

  一个人做事特别需要悟性,一旦悟到了就要去做,去坚守。孙巍这样做了。孙巍进入大众日报,以后做了大记者,主要职责是写大文章,但贯穿整个新闻人生,他都没有忘记把自己的专长发挥好,把自己的特色做鲜明。此后的稿件,像《稀里糊涂建宫负债累累收场》,相距不到千米地段,有两个西游记宫和一个历险宫,长不到三年,短不到仨月,便夭折了;像不为脸面上的荣誉遮住眼,《潍坊市属法院系统摘掉赠匾锦旗》等等,一大批这样的稿件出手,都产生了全国影响。

  孙巍退休之后,多数时间生活在美国,看美国媒体报道,对照反思自己的新闻生涯,出版自己的代表作,没有选择大文章,选的基本是这类一锥子扎出血来的“豆腐块”,说明对自己的认识始终是清醒的。这类“豆腐块”,才代表新闻的本质,才是媒体报道的重点,也是今天融媒时代的爆点。这些“豆腐块”虽小,分量却重,价值却大,启示也多。它是一个新闻工作者以庙堂之高的深邃,去洞察江湖之远,捕捉到时代的脉搏,搏击着时代的大潮,从中找到了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新闻事件作为载体,去履行了新闻所承载的使命,它给时代进步以推动,也为时代留下深深的刻痕。事实之树常青。当时的新闻事件,今天可以读出不同的启示意义,就像历史常读常新。

  在和孙巍一起干机动记者那几年,经常听到孙巍讲一个故事,让人时常记起。他说,女儿刚上初中,午饭就菜有刚刚腌出的咸鸡蛋,她搓着小手说,俺吃咸鸡蛋愿意吃黄,吃淡鸡蛋愿意吃清。他一本正经地告诉女儿,谁不是这样?你说这话,就像你说俺早晨起床之后穿衣、洗脸一样,毫无意义。孙巍给新记者、通讯员讲课,也常常讲到这个细节,刺激大家不要讲些“人不呼吸就不能活”之类的废话。新闻就要与众不同,很多情况下就是要有“逆向思维”,要在热浪滚滚中保持一份冷静,有一种冷思考。这是孙巍的思维特点,也由此影响、形成他的作品特色。引导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到处都在讲经验,孙巍却写出了《一车白菜为何换不了一包烟》;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到处都在争过百亿,孙巍却写出了过百亿中的冷思考,《填写一份真实报表》;到处都在强调规模种植,孙巍却写出了《小锅茶的启示》,日照由封杀小锅茶到尊重市场经济多元化。连重大英模事迹表彰会,他也写得不同凡响,《庆功会上摆出曝光照》。与众不同,才是新闻,与众不同的思维,就从无新闻中挖到新闻的富矿。由此,新闻的敏锐、新闻工作者独特的眼光,才让政界、商界、文化界的高人们高看一眼,赢得由衷的钦敬。

  孙巍有一个“毛病”,常常让人烦。这个“毛病”,大众日报的人差不多人人皆知,就是爱催稿子。在大众日报,爱催稿子的人还有几位。我总结他们的特点,从内心里理解他们。这是因为他们对职业、对写稿的一份热爱和执着。为此,我几次告诉值班编辑,他们催稿子,你们不要不耐烦,而要怀有一份敬意。也许这个原因,孙巍把我引为“知己”,看成好朋友。和孙巍在一起,几句话就扯到写稿子,一谈到写稿子他就眼珠子发亮,就会情不自禁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手舞足蹈一番。我干机动记者,和孙巍合作过很多稿件,都是一边采访,一边理思路,思路理顺了,材料吃透了、够用了,才进入写作阶段。根据我们新闻科班出身的要求,材料吃透,是要把参考资料、笔记本抛到一边,写起稿子来还去翻材料,那就说明功课没做好。合作是真合作,写稿时我说一句,他写一句,不合适了,就推敲确定,经常到了炼句、炼字的程度。很多时候,稿件完成已经到深夜,因为兴奋,难以入眠,打开一瓶酒,边喝边侃大山。现在回想,那个时期,也是我的新闻生涯中最愉快的时光。孙巍本真,有时候说起来,哪位领导欣赏他,让他去做“官”,我就只是笑,感觉依他的性格,是最不适合做官的人。做官需要很多特殊的素质,比如行事上,该藏则藏,该露则露,该方则方,该圆则圆,该急则急,该缓则缓,只看这些方面,他就基本是全拧着劲。真要去做官,那是自己找罪受。好在他也只是说说而已,过过嘴瘾,没有离开新闻这个本行,也就没有偏离自己。这一条,孙巍退休后也算认识清楚了。他在书稿的结束篇是这样说的:

  所有人最吸引人的时刻,都是在他的专业里发光的时刻。所有人,概莫能外。

  可以说,这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也是一个历经沧桑者对他人职业选择、职业坚守的忠告。○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8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