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首页>特别推荐 > 正文

一个记者的史与思

2017-09-19 18:19:40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8月下   作者:庞遵升

摘要:——读孙巍兄《万千宠爱在一“独”》有感

  孙巍兄的这部文稿,是他从业近四十年的结集。60篇文稿其中34篇涉及日照,每篇新闻都附有他新近写的点评。读文稿,看点评,我感受到历史与现实、事件与哲思互动的震撼,体味着站在历史岸畔听智者点评大江东去的快乐。这部文稿,有历史的厚重,有哲思的乐趣,值得一读。

  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社会转型,新媒体崛起,传统媒体式微,解构与重建彻底改变了当代人的认知与思维,经典往往被解构成一地鸡毛。即使是自己当年引以为自豪的旧作,今天重读,也会生出一些陌生感、疏离感。读孙巍兄的这些旧稿,并未因时光流逝而产生陈旧感、古董感,相反,它随着时间的沉淀,愈益生发出一种生命力、鲜活感、厚重感。那一篇篇新闻旧作,极鲜明、极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活画出那一个时代的人们行走的步履、思维的轨迹,具有了“史”的价值;那一篇篇点评,感性的生猛,思辩的睿智,明快清晰的叙事,幽默风趣、轻松灰谐的语言表达,历史与现实、事件与哲思双向对接,打开了一扇扇哲意的窗口,让阅读者久久伫立,体味其内在的思想魅力。这部文稿的活力与魅力,彰显着孙巍兄独到的发现力、思辨力,这正是这部文稿的意义所在。

  与孙巍兄相识在1997年。那一年,他来日照任大众日报驻站站长。在此之前,就读过他的一些新闻作品,也听说过他的一些轶闻旧事,他是我心仪的大众日报记者之一。当时朱宜学总编来送他,向我们介绍他:孙巍同志有脾气,有活落,爱挑剔,全省十七个地市都有他在《大众日报》发过的头条新闻。

  果然,我在陪同他采访、熟悉日照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他那挑剔的精彩与质疑的学问。围绕所采访的主题,有时候他逆向出击,有时侧面诘问,有时正面交锋,不容你含糊其词,他的采访逼得受访人找不到退路,且极度尴尬,甚至翻脸。采访直逼人性深处,直指事件本质,没有苟且,没有含糊,没有将就。他目无旁顾,只为他的新闻,他将别人整合起来的、自以为完美的事件、经验典型肢解得七零八落,将受访人习以为常的思维路向搞得找不着北。他让我想到犀利、逼人的华莱士。一个多月后,一篇《换个视角看日照》在《大众日报》头条通栏刊发。这篇报道犹如一磅炸弹,轰得日照人天旋地转。过去,日照人想发展,谋发展,议开放,但总跳不出固有的旧思维,小家碧玉的自恋、坐井观天的议论、自我循环的论证……转一个圈,还在原地打转。所谓“换视角”,就是不要坐井观天,要算大账,看长远,全面理解中央的改革开放政策,打破思维的樊篱与屏障,实现思想大解放,全面进行改革。这篇稿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时日照的干部群众的发展观,起到了市里开了多少次会议想解决而解决不了问题的作用,由此引发了全市上下思想的解放。十年之后的《向南看,向北看》,延续了他的一贯思路,横向比较,纵横捭阖,一声断喝,再一次为日照的发展添注了动力。如果说前者是打破自闭自大的心态求实发展的话,后者则重在挖掘日照人的自信,打破“伪条件论”,重塑日照性格。两篇报道,在日照的发展史上,其意义不容低估。

  爱挑剔,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这是孙巍兄最鲜明的特点。有人评华莱士惯于钻入被访者的体内,30分钟后留下一具“尸体”。在这方面,孙巍兄亦有此功力。《来电三问》,将那些表面光亮的形式,肢解成数字的僵尸,促人猛醒。从“市长公开电话”“特快专递费”“采光权”这些新名词中看到问题所在,从正面入手,警醒当政者力戒形式,回归公仆的本位,踏踏实实为民办实事。“三问”,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公仆不在主人身边行吗?》,这看似寻常却奇崛的质问,化普通道理于天下至理、为官准则,问出了民心所向,彰显孙巍兄一以贯之的平民视角。

  《艰难的冲浪》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新闻,时间过去三十年,今天读来,记者的青春活力和生命担当的热度扑面而来。卡尔维诺说,经典的特点之一是常读常新。读这篇新闻,处处感觉笔锋所指仍在当下。支撑着新闻的鲜活生命力的背后,是记者的忧思意识、问题意识、历史意识。孙巍兄说,这“是个抓准了‘读者心理’的正面典型”,在我看来,这是一篇暗含了读者与大众期待的新闻。由此可看出孙巍兄的超前意识。

  往事历历,读旧闻,琢磨着“史”的厚重;看点评,体味着“思”的快乐。回想去年12月6日,孙兄在美国萨克拉门托市,微信告我,将过去几十年来发表过的新闻旧稿选取一部分结集,并在微信上选了几篇让我看。当时我微信发他一段感言:

  站长好,读您的书稿,过去跟您采访、议稿、写稿的情景又历历在目!想您念您,念您的特立独行!念您文字的犀利明快!书稿是记录时代的信史!很好!很好!记者记录的是历史,在那字里行间,在那语言文字之外,也展示了与那段历史同在的个人心迹与视野!这样,历史就由两个维度构成:记述的历史和记述者的心灵史!现在口述史很盛行,其意义不在于口述者所述历史是否真实(当然非常重要!),而在于口述者对历史自己的记忆与认知。从这个角度看历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为它真实地展示了当代人对历史的评判。记者选取的事件、对事件审视的角度、叙事风格、语言特色都构成历史景观。“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在上帝那里,没有人超出风景之外;同样,在历史那里,也没有人跳出历史之外。司马迁写《史记》,记录了历史;同时,司马迁的《史记》,也成了历史的一部分。十五六万字正合适,千万别选表扬稿、命题稿,但一定要设计好(图书装帧)!期待老兄新书旧稿面世,一起重温过去那段岁月。新闻姓“新”,所以苍老也快;因为“新”,所以易碎、易旧,这很吊诡。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它就会常读常新。读这部新闻集,就是这样的感觉:新意四射,鲜活如初。

  现在,这部书稿已经完成,孙巍兄让我先睹为快。阅读书稿,他仿佛就在我的面前:逼人的质疑,拍案的叫绝,择句的沉吟,思考的徘徊……当然也有工作完成后的放松。一次,他下基层采访,大醉而归,人们将他送回住地,走了,他却躺在宿舍楼前的水泥台上睡了大半夜,是宣传部值班的同志发现后才将他扶到宿舍。后来他告诉我,他来日照后,才知道自己原来能喝一点酒。在日照,他经历了人生第一次醉酒……○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8月下

编辑:qnjz